Image

日本任命孤独大臣拯救空巢青年,这届年轻人不配享受孤独?

Image 2021-04-21

(IC photo / 图)

生育率的问题尚未解决,日本社会的孤独问题又被摆上了台面。

为了解决孤独问题,日本有多拼?“一亿总活跃担当大臣少子化担当大臣”坂本哲志又开始兼任“孤独大臣”,被赋予了“努力减少本国居民的孤独感和社会疏离感,以应对自杀率上升的社会问题”的宏大使命。

不过设立孤独大臣这一招并不新鲜,其实偷师自英国。早在2018年,英国就任命了一位孤独大臣,此前2017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在英国,超过900万人表示他们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

无缘社会,日本的孤独绝境

那么问题来了,孤独怎么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

这和当前的时代状态密不可分。这是群体喧闹的时代,但也是个体孤独的时代,到处到处,都是平庸的现实,到处到处,都是挣扎着也只能是挣扎着活下去的人生,人们被抛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之中,干着琐碎而机械的工作,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无趣与呆板,步履匆匆却仿佛一个空壳,无措且迷茫。于是孤独的阴影笼罩而来,每个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我们迎来了愈发剧烈的“孤独危机”,一种新常态被造就——无缘社会来临。

无缘社会这个概念,输出自2010年日本NHK电视台就出品的一档纪录片。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活着,却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社会,则是“无缘社会”。

就像追星女孩的自嘲与戏谑“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本来就很脆弱,需要努力去维系。当我们丧失与他人的互动,与社会的关联,缘分的纽带断裂,那么最终就会滑向被孤独吞噬的深渊,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自我厌弃与怀疑、心理上的不健康与抑郁、社交能力的退化,甚至是因为无助而绝望地想要放弃生命。

别觉得这是耸人听闻,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了孤独可能真的影响颇多。根据美国退休协会的研究,美国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有4260万患有慢性孤独病。社会隔离和独居等造成的孤独心理疾病,可能比肥胖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严重,并且这种影响还有着不断增强的迹象。

而日本的孤独问题有多严重?居然需要专门设立一个孤独大臣?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迫隔离的日子,使得人们的孤独感更加强烈,2020年的自杀人数高达20919人,出现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上升。

少子化、老龄化、不婚不育倾向,再加上因为孤独而严重的自杀问题、死亡问题,日本社会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当局使出各种招数来解决孤独问题也可以理解。

但难就难在,日本文化里的一腔孤独已经深入骨髓,不管是极致的物哀美学,还是禅宗的寂灭无相,抑或是过度礼仪化的不给他人添麻烦,耻感文化打造的人际屏障,这些区别于表层经济原因之外的深层次原因,使得简单粗暴地设立一个孤独大臣的举措,颇为显得治标不治本,最多就是隔靴搔痒,体现日本对于孤独引发连带问题的重视程度。

(IC photo / 图)

解构孤独,后浪的乐活模式

日本对于孤独问题的及时应对值得肯定,但对待孤独问题,不必一刀切否决,因为孤独也可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而孤独,人类命运共同的关键词里早已印刻下了孤独的注脚。

回首来看,在时间的长河里,孤独更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古人也会有浓烈的孤独。孤独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失落,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寥,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凄凉……

既然孤独是人的根本性处境,所以重点应该放到如何面对孤独。毕竟孤独也可以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成为一种催化剂,成为精神世界的一盏指明灯。在这条孤独的自我修行道路上,多的是在孤独中逐渐找回自我,发现自我的本心,由孤独而见自我,见天地,见世界的人,比如康德、比如牛顿、比如贝多芬、比如梭罗。

因此,对于孤独,害怕、消极视之并无作用,那样子,只会更加露怯,成为“无缘者”的一员。索性饮了孤独这杯烈酒,滑入愁肠,在孤独中造作出新生。

在这方面,当代后浪们已经做了先行试验。这届年轻人不再care孤独什么的,或者说,已经学会了与孤独相处,自洽,甚至开发出了更加高级的配置模式。孤独已经被解构、被戏谑,形成了一场互联网的狂欢。

网上有一组孤独等级对照表,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唱K,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去看病。孤独的修炼等级里,十级孤独患者不在少数,谁还不会感觉到孤独咋滴,但年轻人的酷就在于不以孤独为耻,反而在孤独中作乐,在社交网络上炫耀起了自己的孤独,以此来收获更多的共鸣。孤寡蛙、孤独表情包的疯传,都是例证。

孤独还催生了“孤独经济”,一个万亿的市场已然开启。从一人拉面到一人卡拉OK,从《孤独的美食家》到旅行青蛙,孤独市场的火爆,对单人消费行为服务的愈发完善,让年轻人的“独身的乐活模式”更加顺畅无阻。

即便孤独又如何?如果一个人,已经将日子过得丰盈、实在,内心不再是荒凉一片,精神不再是虚无与空洞,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让个体的存在价值被充分彰显,那么孤独亦可以变成一种美好的状态。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懒洋洋地躺在自己的小窝里,猫狗双全,追追剧,打打游戏,点个一人食的外卖,自己就是一小片天地的宇宙之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孤独它不香吗?

《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是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愿你在孤独的尺度之下,找到个体的坐标系,给予自己无限的人生乐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