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陈丹青:为何会从“准大师”,沦为“臭公知”?2000年是分水岭

2021-04-21

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这句经典的名言,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过,在这个讯息发达的世界,足不出户便可以知道许多新奇古怪的事情。随着各种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更是加大了这个现象,但你是否想过,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也正是因为这样残缺的信息入侵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常常会错误的认识许多事情,导致误会的发生。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这位名言的作者“陈丹青”,看他是如何在2000年这个分水岭由一代大师沦落成“臭公知”!

自幼习画,年少成名

1953年陈丹青出生于魔都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但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从小他便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拿着石头在地上画着一些动物的样子,画的栩栩如生,街坊邻居对这个绘画天才都是喜爱有加,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

从初中毕业之后,陈丹青便因为文化革命被流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改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创作出来许多优美的画作。

依靠着当时艰苦的环境为灵感,他创造出来的连环画还被选入了“全国最美”展等多项大展,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少年画家。

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陈丹青属于是自学成才,虽然在艺术方面颇有天赋,但是还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于是他便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就读于油画专业,并依靠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天赋,创作出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幅画《西藏组图》,凭借着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艺术界响当当的人物,有着极大的影响。

随后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请为教授导师,有着很高的地位,在教学了一段时间后,陈丹青就毅然辞职了,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太过于刻板,没办法让学生完全的学到知识。

而他这个举动也再次点燃了社会的话题,引起普罗大众们的高度关注,这种敢于人先的行为,也让他的口碑开始两极分化。口碑分化,敢于发声

或许正是因为年少成名,陈丹青对于许多事情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对一些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批判,并且毫不留情。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导致一些媒体大众开始抨击陈丹青的行为,认为他是在哗众取宠,想要依靠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在人民心中的知名度。

但另一批与他一样的理想主义者,便有站出来表示支持陈丹青的行为,并将他比作社会的先行者,敢于质疑权威。

可面对着种种评论,陈丹青从未理会,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之时自嘲道:“或许在公共领域,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赖流氓了”。

回归与平静的陈丹青开始享受这样的生活,平常写写散文,小说陶冶情操,其实依靠他在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他大可以享受比这还要奢华无数倍的生活,但他却并没有选择那样的生活,而是选择这样平静的生活,保持着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初心。

热心慈善,爱心善举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全国人民都为其捏了一把汗,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纷纷涌入灾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一直饱受大众质疑的陈丹青在这时,再次站了出来,将自己创作的《中国的山川》拿了出来,并表示拍卖所得的奖金将全部捐由抗震救灾。

这也让一些质疑他的人们,慢慢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或许是因为来自上海的缘故,陈丹青总是透露着一股小男人的精明,有一股作为艺术家的桀骜和风骨。

但从根本来说陈丹青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大众媒体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为中肯,作为一名在艺术界具有极高声望的大师,他近些年来确实因为过于频繁的参加社会活动,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评价,而缺少了曾经那股对绘画的热爱,曾经大师的水准也在慢慢退步,都在依靠着名气的舆论来维持生活。

而真正让他从准大师退化成臭公知的便是他在香江举办的个展了,他所创作的近20多件的写生作品原本是本场展会的重头戏。

可当那些慕名而来的观众们看到成品时,却失望的摇了摇头,因为虽然这些画作很精美,但却失去了陈丹青创作出《西藏组图》的那股气息,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曾经风光无限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的艺术大师,现如今已经在慢慢退步。

他自己也曾说过,由于回国之后沉浸在了名誉和物质当中,导致他对艺术的理解慢慢发生了改变,如果要将这种退步推脱当社会的制度上,那未免也太过牵强。

小结:

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看待人或事物的时候也会大不相同。对于陈丹青来说,你很难去评判他的好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曾经对中国艺术界做出的伟大贡献,是无法被磨灭的。

自古以来艺术家都会有两个特点,要么就是昙花一现最后泯然众人,要么就是有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事物的看法。

陈丹青便属于后者,只不过他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并表达了自己对制度的不满,不去管他评判的是否正确,但他这种敢于发声,敢于质疑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社会,一些我们从未了解过的领域崛起,从而滋生的便是一些自称为专家的人士,在网络上传播一些视频,妄图利用专家的权威性来误导一些人们,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正是这些冒牌货的出现,才使得专家这个词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思。

这时我们便需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能让自己获得正确的知识,正如陈丹青所说的不要让自己的眼界,陷入那仅仅只有几分钟的短视频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