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观花拾趣丨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2021-04-26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晚春早夏,暑气生,绿意浓,芍药开,独殿春风。芍药是原产于我国的著名传统花卉,至今已有四千年种植历史,很早便记载于典籍。“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古人认为芍药是百花中最早得名的,在“三代”(夏商周)时就被人传颂。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国的溱洧之畔,少男少女在三月上巳相会,将离之时赠送芍药以表爱慕之情,于是芍药便有“将离”之名,也成为古人心中的爱情花。

“云聚怀情四望台,月冷相思九重观。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南朝江总的《宛转歌》以芍药写离别相思之苦的,悲戚太过,题诗不成。“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唐代卢储这首诗就明快多了,诗人看着庭院中新开的数朵芍药,祈祷东风且慢,等待妻子回来一起赏花。此中情趣,比溱洧之滨折枝相赠的少年更多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蕴。

后来人们提起芍药,总把它与牡丹并称,二者花期相近,花形相似,牡丹富贵,芍药娇媚,本各有千秋。但刘禹锡的一句芍药“妖无格”,使得芍药从“百花之中,其名最古”沦为牡丹的衬托。于是就有人为芍药鸣不平,唐代王贞白就说,“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也有人发现芍药不同寻常的美,“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孟郊眼中随风摇曳的芍药温柔绰约,如同小家碧玉女,别有一番柔美的气质。

李唐爱牡丹富贵,赵宋却偏爱芍药风流。宋代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后人就开始把芍药称为“花相”。杨万里看到多稼亭前两槛芍药盛开时也说,“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政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也有人认为芍药根本不领此情,比如张镃就认为,“自古风流芍药花,花娇袍紫叶翻鸦。诗成举向东风道,不愿旁人定等差。”

《四相簪花图》扇面 李墅 (清)

宋代时扬州芍药最为出名,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说。宋庆历五年,韩琦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就感叹“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他任上三年,每年暮春芍药开时,必携友赏花作诗,还留下“四相簪花”的典故。“广陵花发信惟夭,已剪还开客重邀。满引莫辞金凿落,盛观何止玉逍遥。”韩琦家中芍药花开,他邀请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陈升之一起共赏,折下四支芍药簪于四人发间。多年后,四人先后做了宰相,成为一时美谈。现存于扬州博物馆的《四相簪花图》就完美再现了当时情景,画面色彩亮丽淡雅,人物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色芍药图》 恽寿平(清)

五代画家徐崇嗣擅长绘芍药,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草芍药图》,画中芍药典雅娇柔,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绘制,题做“没骨花”。清初画家恽寿平以“没骨花”绘法仿作《五色芍药图》,尽显芍药的轻柔妩妍之态。

《仙萼长春图之芍药》郎世宁(清)

郎世宁的芍药图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他运用中国画工具,按西洋画方法作画,注意透视和明暗,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具有前代所有宫廷绘画中所没有的独特风格,深受皇帝喜爱。

“有情芍药含春泪”,五月的夏日,最宜“赠之以芍药”,将脉脉深情藏于花中,一定是最美的景象。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