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让语言自己说话——试读蓝风新诗集《俗世的光芒》

2021-04-29

让语言自己说话

——试读蓝风新诗集《俗世的光芒》

马安学

1999年,中国诗歌界爆发了一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盘峰论争”,这场论争确立了民间立场写作,直接促进了新时期口语诗的滥觞,并使之更趋成熟。有诗人提出“口语诗是一种世界观”,认为心灵大,诗乃大;心灵干净,诗才干净。这不仅是价值、意义的选择,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选择。

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乎与此同时,作为70后的诗人蓝风,在经历了多年古体诗词的濡染训练后,转而尝试现代诗写作,由于他的博学(建筑工程师、高级园艺师)、他的卓识(援藏),他迅速作出了“作为人的本质性选择”,“到语言发生的地方去,把意义还原为一次事件。”(伊沙语),由此开启了他建设汉语式的口语诗写作历程。

记得读蓝风诗歌给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两年前在网上读到他缅怀张自忠将军的诗——《血石》。在这首诗中,蓝风连用五个“留下的”,将张自忠将军的籍贯、身份、战功和牺牲经过以及生前曾遭受的误解等等,一一指证给读者,语句直白精短,铺排有力,迅速将读者的感情蓄积到一个高点。如果按照一般的写法,诗歌写到这儿,似乎就可以结束了。然而,蓝风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让我们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在上午/我看见一位老者/对着那几块石头/深深地三鞠躬/未及转身/已哭得一塌糊涂”。蓝风没有写自己如何哀痛,而是“我看见一位老者”、“已哭得一塌糊涂”,这种眼见为实的写法,可谓剑指敌首,将诗人缅怀将军的感情一下子推送到极致。我们何尝不认为这位老者就是诗人自己或自己的代言人呢!整首诗篇,语言凝练、干净、有力,直击灵魂,已然彰显出诗人鲜明的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并在后来的抒写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人的诗学主张,即诗歌本质上就是语言艺术,终其一生都要致力于语言的洗练精简、负载减轻和语词还原,让语言自己说话,以照亮万事万物,触发诗性发现,这或许应是书名《俗世的光芒》所隐含的一种意指吧。

洗练精简,让语词激发内生能量,是诗人蓝风诗歌语言的活力所在。美国著名乡土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句名言:“对生活最好的回应,就是对其欢呼喝彩。”这句话用到蓝风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诗人刻意规避厚重深邃,反对繁复晦涩,而是删繁就简,除去芜杂,采用极简平实的语言,激发语词内在能量,在寻常普遍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好,去寻找美感。

一大早/各行各业的/东南西北的/都来了/环卫工人吃完后/继续清扫/出租车司机吃完后/继续上路/保安吃完后/继续执勤/教师吃完后/继续上课/医生吃完后/继续接诊/企业家吃完后/继续赚钱/农民工吃完后/继续干活/艺术家吃完后/继续创作/公务员吃完后/继续为人民服务/此刻他们同处一室/热气腾腾/都是埋头吃面的人(《面馆》)

蓝风诗集《俗世的光芒》开篇《面馆》,是一首描写市井平民日常生活的诗,诗人不厌其烦罗列出一系列各色人等过早吃面的场景,语言简白,语意明确,没作任何修饰,却活脱脱画出了众生相,尤其是最后三句“此刻他们同处一室/热气腾腾/都是埋头吃面的人”,不仅仅是对前述各色人等一锤定音式的搞定,而是写出了当下人们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只要稍加揣摩,我们就能明白,诗人似乎隐隐地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吃面的人,“都是埋头吃面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面,或接诊,或赚钱,或上课,我们千人千面,我们各奔东西。

蓝风的诗写题材极为宽泛,世间万物,凡能入诗的,他都有涉猎,总能给人以言简意赅、言浅意深、言近旨远的美的享受。比如:

他弯下腰/一甩手/石子从水面掠过/激起一串水花/他扔出的石子/又扁又圆/不大不小/全都经过精挑细选/收集它们/耗尽了他半生的时光/他继续扔/希望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打出更多的水花/水花溅起/又瞬间消失/那些扔出去的石子/沉入水底后/就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了(《打水漂》)

打水漂,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或多或少,我们都打过水漂,这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原初图景。蓝风用近似白描的语言,写出了打水漂的全过程,在文字的背后,是“他”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人生阅历。一颗静水深流的心,虽“耗尽了他半生的时光”,但他依然希望自己扔出去的石子,能“打出更多的水花”。在这里,“石子”隐喻自己半生的沧桑,甚至就是他自己,是他“精挑细选”,经过生活磨砺而出的“又扁又圆”的自己。他深知,即使“水花溅起”,但“又瞬间消失”,内心的落寞、伤感,表露无遗。但他更明白,“那些扔出去的石子/沉入水底后/就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了”,一种洒脱、澄明、决绝、超然物外的心境,就此和盘托出。这首诗营造的情感基调,和水面一样,可谓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但最终归于平静、淡泊,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慨叹。

减轻负载,让文本呈现世界当下性,是诗人蓝风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当代诗歌批评家苗雨时在论及口语诗指出,优秀的口语诗人,面临最大的考验和挑战的关键是:“如何从个人日常生存的思考引发出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如何从生命体内在现实关注中寻觅到通往神性的精神天路;在失去象征化的世界里,怎样把人的真实的存在,推向时代的中心,并把它最大限度地予以诗化。”前两点事关诗写的能指与方向,第三点事关口语诗的审美。当代口语诗很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强调当下性,“即现场感与历史体验相对,它强调肉体的接触,重视感官狂欢。在具体的环境中,语词有可能获得象征或隐喻的意义”,从而让文本更生动地呈现世界当下性。

有人说他瘦/有人说他老/有人说他苦/有人说他穷/但没人会认为/自己比他强大/比他富有(《在杜甫铜像前》)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无疑是被论述得最多的一位。他比同时代任何诗人更自由地运用口语和日常表达,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口语诗的先祖。他的诗更多关注世界当下性,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因而现在,不仅有人论述杜甫诗歌现代性的问题,也有人论述其后现代性的问题。凡此种种,杜甫的诗歌已然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而他身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已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家的精神力量。

杜甫铜像,是可感、可触摸、可瞻仰的具体的物象,诗人思绪万千,思接千载,用语十分俭省,一个“瘦”、“老”、“苦”、“穷”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杜甫窘困的一生,不可谓不“弱小”,然而,诗人笔锋一转,用否定式语言,说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事实,即杜甫的精神是强大的,杜甫所建造的诗歌传统是无与伦比的,诗歌的现代性是其高峰上熠熠闪亮的雪光。由此,深刻表达出诗人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杜甫精神的崇高致敬和无限仰望。

放了很久/也没变化/依旧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它如此完美/如此顽强/我怎么敢吃(《苹果》)

这首诗,语言纯属于日常用语,非常浅白,但当蓝风把它们并置在一起时,就成为了诗性语言,特别是后面一句“我怎么敢吃”,将本就是用来吃的苹果,经此一问,诗意顿生,苹果已经发生了变化,苹果就是一个隐喻,一切美好的事物或梦想,岂是我们能随便就破坏或消弭的。

她喜欢关灯/他喜欢开灯/她把黑暗当做一种保护/他把光亮当做一种救赎(《无题》)

读到这首《无题》,我立马想起著名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两相比较,各有千秋,顾城着意表现“寻找”的过程,而蓝风着意表达“救赎”的结果。我甚至觉得蓝风的《无题》更胜一筹,在这里,灯既是具象可感的,也是形象可悟的,作者从具象起笔,进入形象,“她把黑暗当做一种保护/他把光亮当做一种救赎”,仿佛神来之笔,警句一般的诗句,非常敞亮地回答了一个喜欢关灯、一个喜欢开灯的当下事实,个中原由和背景我们尽可以想得天花乱坠,但一首成熟的诗就已经诞生了。

语词还原,让万物得到重新命名,是诗人蓝风诗歌语言的法力所在。在口语诗中,语词表达一定的概念,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营造形象性的方法之一是增加描写性的修饰语,延展并丰富语词;另一种方法就是解释语词,因而具有元语言的性质,诗学界命名为“语词还原”,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当下性,服从审美的需要。通过语词还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命名万物,刷新我们惯有的认知,给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我们的眼睛/看到过那么多脏东西/我们的嘴巴/吃下过那么多脏东西/我们的双手/制造了那么多脏东西/我们的大脑/设计了那么多脏东西/我们擦手/擦不掉那些脏东西/我们洗头/洗不掉那些脏东西/……/那些脏东西啊/是贵重的财宝/是美丽的泡沫/是盛开的花朵/是养生的良药/可是脏东西毕竟是脏东西/多么脏啊/多么脏啊(《脏东西》节选)

脏东西,一般指说话人厌恶的东西,即不清洁不卫生的东西,比如淤泥污渍之类。蓝风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可谓千帆阅尽,在他眼里,“脏东西”已然超越了其概念本身所指的事物,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脏东西无所不在,我们眼睛看见的、嘴巴吃下的、双手制造的、大脑设计的都是脏东西。面对脏东西,我们洗不掉、擦不掉、刷不掉,即使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脏东西仿佛一头怪兽附身,令人欲罢不能,百般痛苦,千般愤怒。尽管如此,蓝风隐忍克制,通过一系列精准“解释”或解剖,在自省、无奈中完成了对“脏东西”一次重新命名。面对如此多的脏东西,诗人蓝风是真诚的,因而也是十分可贵的。

旋转门在旋转/目标终于出现/旋转门在旋转/狩猎者目不转睛/旋转门在旋转/几张脸也跟着旋转/旋转门在旋转/即使停下来/也是暂时的(《旋转门》)

旋转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诗人却洞察秋毫,于平凡处发现诗意。在蓝风看来,生活好比旋转门,就像一个魔方,无论是狩猎者,还是目标,只要旋转起来,就显得扑朔迷离,即便停下来,也会因暂时性而重新开始。一切都将继续,无论是多么强悍的猎手,还是多么清晰可见的目标,面对生活这个不二法门,我们终将束手无策。蓝风通过对“旋转”一词释义进而赋性,十分漂亮地完成了对语词“旋转门”的重新命名。

类似的还有《大雾》《谎话》等等,蓝风无一不是给予它们以精彩的命名,总是让人有一番顿悟,一番清醒。

细读诗人蓝风的《俗世的光芒》,佳构俯拾皆是,诸如《陪母亲看海》《夜色》《核桃坏了》《黎明》《师道》等等,都是作者口语诗的代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蓝风视野宏阔、思考深刻、笔力坚实,定能肩负起诗歌的艺术使命和历史责任,创作出更多更成熟的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纯正的口语诗篇。

2021年4月27日

马安学,湖北天门人,曾任宜城市作协副主席,系湖北省作协会员、襄阳市诗歌研究会副主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友人共同创办民间诗歌社团宜城市青年诗歌学会,并出版会刊《九歌诗报》5期。偶有作品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有诗作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5年卷)等多个诗歌选本,多次入围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并入选《中国好诗》。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诗歌大赛奖项。著有诗集《摆渡》等2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