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纪念|陈忠实和路遥,远去的他们持续影响当代

2021-04-29

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在西安去世,今年为五周年。为纪念陈忠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都图书馆等主办的“到《白鹿原》中找我去”——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活动在首都图书馆举行。

陈忠实先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白鹿原》集家族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自《当代》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发表,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后,获得了读书界、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被称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并于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成为一座记录时代发展的文学高峰。

《白鹿原》首发《当代》1992年6期—1993年1期

陈忠实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的渊源也非常久远,从他的老朋友、《当代》原主编何启治,到亲自到西安取《白鹿原》手稿的洪清波,到后来的年轻人,友情延续了几代人。这些编辑们也介绍:陈忠实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当代》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初夏》,发表于1984年的《当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发表于1992年第六期和1993年第一期的《当代》。1999年陈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在,完成了一个过程》,对《当代》给予了认可,“《初夏》的反复修改和《白鹿原》的顺利出版,正好构成一个合理的过程……《当代》在我从事写作的阶段性探索中成就了我。”

多年来,陈忠实也毫无保留地感念着推动他的创作、读懂他的内心的人文社的编辑们。2012年,陈忠实先生在人文社出资、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两年一选,奖励社内从事当代文学工作的编辑,这是国内首个由个人出资设立的编辑奖。白鹿文学编辑奖至今评选两届,分别是2013年和2015年,奖励在当代文学出版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编辑。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先生在西安去世,为表达杂志对作家的敬重与哀思,《当代》杂志第一时间向文坛内外的诸位作家、编辑约稿,于当年第四期上刊登“纪念陈忠实专辑”,成为陈先生去世后文坛第一本纪念专辑。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又扩大作者范围,约请更多与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作家撰写文章,结集出版了《陈忠实纪念文集》。

至今陈忠实已经故去五年。他曾留下一句话:“到《白鹿原》中找我去”。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读者对于《白鹿原》的阅读和理解仍在持续,其影响力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相反却呈与时俱增之势。

纪念会现场

最近,由北京出版集团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平凡的世界 辉煌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新书发布会暨路遥系列作品海外分享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中马两地同步举行。

《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新书发布会暨路遥系列作品海外分享会

路遥《平凡的世界》1988年时已在中国出版,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销售最多、影响最广的作品,出版30余年,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近年来,《平凡的世界》的年销量一直保持在300万册以上。今年为路遥先生逝世29周年,北京出版集团也正式推出《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新书。

《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

目前,北京出版集团已输出了《平凡的世界》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此次《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问世以来,受到了马来西亚教育部、财政部、企业界等政商人士、华侨朋友的推荐,马方友好单位已向马来西亚全国200所中学捐赠了该书,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将通过举办社区讲座、推进大学馆配等方式,实现该书更广泛地传播。

《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译者之一李浩杰分享道:“翻译的过程中也并非顺遂,但也不缺发生有趣的事。好比马来文版的书名,是使用了马来文谚语 Di mana ranting dipatah, di situ air disauk中的前半段。看似与《平凡的世界》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句代表着‘入乡随俗’的半截谚语,正是孙少安和孙少平与他们身边的无名农民、矿工在面对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时代洪流中所做的事情与命运,不管是少安顺应政府的政策创业或是少平决定到外头闯荡,是一次次的入乡随俗。路遥先生用最平凡的字句完整地描绘了那一代中国人民遭遇的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和感情纠葛。有人说这是译本苦难之书,里面没有英雄,只有不放弃的精神。虽然这本书在1988年时已经在中国出版,但今天,这个时候,出版马来文译本,相信路遥先生在书里描绘人性的坚韧,一定能够给马来西亚人民莫大的鼓励和慰藉。”

《平凡的世界》中文版责任编辑王淑红分享道,路遥在一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真诚地讲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经历,“从这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写起东西来,真是个拼命三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前后一共用了6年,前3年是准备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大量阅读,主要是长篇小说,也包括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还有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工业、商业、科技以及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土壤改造、风俗、民俗等。二是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路遥认为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因为书的内容涉及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了完全掌握这十年间究竟发生过什么,路遥读了十年间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报纸的全部合订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

做完这两项准备后,路遥又投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那就是到实际生活中去。他对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面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比如详细记录作品涉及的特定地域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籽收获的全过程。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作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等。在占有生活方面,路遥是十分贪婪的,因为他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王淑红说。

《平凡的世界》中文版

为了绝对地专注,路遥总是为自己寻找相对偏僻而又独立的空间。第一部的第一稿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上的小屋里完成的,从秋如冬,数月间,生命里除了睡觉、抽烟,几乎就只剩了写作,到第二部初稿完成的时候,路遥就苍老了许多,走路力不从心,饭量也减少了很多。而最后路遥的过世也跟写作《平凡的世界》时过度的消耗有直接的关系。

译者李浩杰认为,翻译《平凡的世界》,除了是将中国作家、故事介绍给马来西亚主流社群读者,更多的其实是让读者发现网络以外的现实世界。自从互联网盛行,在马来西亚几乎每个人都有脸书;在中国,几乎人人都搜微博。在疫情肆虐期间,虽然我们饱受病毒的侵袭,这个时候也让我们在多年来飞快的脚步中寻觅那些被遗忘的小事、没说出口的话、没看过的书。“这不禁让我想起书里的角色孙少平,在黄原和煤矿揽工期间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候,他却依然想尽办法读了《艰难世事》、《苦难的历程》、《欧也妮·葛朗台》、《白轮船》等多国作品。我们的编辑她说过,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从中会引领你到另一个或很多个更好的故事去。”

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文化走出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出版集团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马来西亚出版机构一直保持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表示,“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多年来以书为媒,致力于中马两国在文学、翻译、出版、印刷及书展等领域合作,此次将中国畅销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翻译成马来文,是中马双方通力合作的阶段性成果。”

另外,双方将进一步加深合作,翻译出版另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马来文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