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唐代,旅人碰头的暗号或许只需要一首怀乡诗|此刻夜读

2021-05-07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近期,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程郁缀撰写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精神与人文精神十五讲》一书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5月4日下午,该社和中版图书公司在“中版书房奉贤店”联合举办了“以学习致敬青春”为题的新书首发式。

《登高壮观天地间》全书总共十五讲,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讲起,然后讲汉魏六朝的诗歌,最后讲到中国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把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大致分类收罗其中,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阐述诗歌中优秀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

首发式上程郁缀表示,古典诗歌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能给年轻读者以思想上的些许教益和理性上的某种启迪。在他看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道德建设就是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明白自己的责任、国家的前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拥有长期稳定的人才储备,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雄于世界。

本次夜读选取该书第九讲《土乃华夏热,月是故乡明——热爱故土与怀乡诗》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诗人写了多少怀念故乡的诗歌,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唐代诗人李白流传最广的一首小诗《静夜思》。诗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似脱口而出,明白晓畅;意蕴丰厚,历久弥新。床,历来有多种解释,或曰像今天沙发一样的胡床,或曰天井里的井栏等。我的看法是,作为研究,完全可以不厌其烦详加考证;但作为一般地理解,似乎不必强作某一解,即便按常理理解为今天的卧具床,也未尝不可。有人说如果解释成今天的床,那么躺在床上,下面就无法说“举头望明月”了。其实,一者,“床前”不一定就是躺在床上,站在床前也可以。二者,即便原来躺着,现在又站起来望明月,也未尝不可,也讲得通。照在床前皎洁明亮的月光,让人以为是铺在地上的白霜。白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与客中旅人凄清的心境是一致的。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思什么不说破。清人沈德潜说:写“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集》)惟其不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像余地,才引起人们更加广泛地共鸣。使得历代客居异地、望月思乡的人,都可以借助于吟咏这首小诗,来抒发自己所特有的丰富情感。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个游子,有千千万万种思念家乡的内容,但都可以借助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十个字来抒发。换言之,这十个字中涵盖了历代人们千千万万种丰富的情感,可以被人们永远借用。这就是伟大的十个字。

这首诗还有一点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人一读就记住,记住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取得,一方面,固然跟这首诗清新自然、诗句如同脱口而出、有到口即消之妙有关;另一方面,我以为更加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首诗所蕴涵在其中并表达出来的情感,跟人们普遍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真情实感是十分契合的。

若干年前,我曾经与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的张信刚教授一起参加一个论坛,他在前面演讲中说到现在香港青年人中国传统文化很差,问他们会背什么唐诗,他们只会背“床前明月光”。后来我发言,我说:张校长刚才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能背上“床前明月光”的,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怀乡恋土情结,无形地、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他的血脉中。张校长会后跟我说:同意你的看法。

李白还有一首七绝《春夜洛城闻笛》,诗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天的夜晚,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听到夜风中吹来悠扬的笛声。玉笛吹奏的《折杨柳》小曲,搅动起诗人的满腹乡愁。沉浸在故园之思中的诗人,推己及人,想到哪有人闻此笛声而不引起思乡之情的呢?以“何人不起故园情”,既表达了诗人自己思乡之情的饱满,又写出了天下所有游子思乡之情的普遍共性。

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双璧”的杜甫,对故乡也感情深厚,也曾写过十分精彩的怀乡诗。杜甫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林里红色的枫树叶,在深秋的风露侵蚀下逐渐凋零;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江间波浪滔天,天空浓重的乌云压到地面一片阴沉沉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已经过了两载。自己还孤舟四处漂泊,虽身不能东归故里,然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已经开始动用刀尺赶制冬天的寒衣了,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过一阵捣制寒衣的砧声。眼看着一年又要过去了,我对故园的思念却越发浓烈。诗风沉郁顿挫,情感深厚凝重。

“孤舟一系故园心”,诗圣无论孤舟漂泊何方,总是念念不忘故乡。在《秋兴八首》其二中,杜甫在开头便唱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遥望京华,心系故国故园。在另一首五律《月夜忆舍弟》诗中,杜甫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诗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客居秦州,思念当时正处在安史之乱中在河南洛阳一带生活的几个弟弟,所写的一首诗。舍弟,乃谦称自己的弟弟。首联描写大的环境,戍楼上的更鼓声表明夜已经很深,行人都断绝了。深秋边塞的寒夜里,传来阵阵孤鸿的哀鸣。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故乡的那一轮明月总觉得最皎洁明亮。颈联写虽有兄弟但都四处离散,各在一方,无法得知他们的近况。结尾说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仍,不知道何日能够结束。世情反复,生死茫茫,前路难以逆料。

乾隆皇帝曾专门请画师画出杜甫《秋兴八首》其二中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意。

全诗含蓄蕴藉,充满了手足深情。特别是“月是故乡明”,感人肺腑,脍炙人口。明知普天下共一轮同样的明月,却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就是移情于物。此乃诗人主观上对故乡怀有特别深厚情感的心理因素所致。这种偏爱,似不合理,却很合情,一往情深。

笔者曾经撰得“土乃华夏热”一句为上联,与杜甫“月是故乡明”句组成一副对联,意思既十分切合,格律也很工稳。后意犹未尽,又续上两句,成了一首五言绝句。曰:

土乃华夏热,月是故乡明。

万里人生路,一颗中国心。

自知诗意显豁,言语直白,且失含蓄,亦欠蕴藉,难登大雅之堂;然言由衷出,不假雕饰,其心昭昭,其情殷殷,故不揣浅陋,录此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唐代诗坛上,还有很多诗人写过很好的怀乡诗。我们先讲一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是唐代罕见的活了八十多岁的长寿诗人。《回乡偶书二首》的第一首历来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拜访贺知章

诗人写自己从小离开家乡,一直到老大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却两鬓斑白。“鬓毛衰”的“衰”,读cui一声,即等衰、等差、等次的意思;这里指鬓发逐日依次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鬓发日渐脱落,现在都快要“浑欲不胜簪”了。不胜,经受不住。稀稀疏疏的鬓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村里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了;虽然不认识,但却十分有礼貌,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要找谁?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挚爱亲情。

其实,第二首也语浅意深,耐人寻味。诗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说离开家乡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近来无情的岁月风霜,已经将村里一大半上了年纪的亲人们消磨去世了。只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一起,又跟往年一样的春水涣涣,碧波荡漾。镜湖就是鉴湖,贺知章是越州人,故乡毗邻鉴湖。故乡的风景依然而人事不再,这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引起了异代不同时的人们的强烈共鸣。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漂泊归来的游子,触景生情,会脱口而出地吟诵这首小诗。故池徘徊,旧径寻踪,流连村前屋后,追念左邻右舍。再三吟诵此诗,免不了唏嘘不已,黯然神伤。

王维的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题中的九月九日,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阳数重叠,故称重阳。忆,思念。山东,王维迁居的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诗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便加倍思念远方亲人。今天重阳节,遥想兄弟们插戴茱萸携手登高之时,却唯独缺了“我”一个。茱萸,一种香草,古人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驱邪。“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人人意中皆有,然人人笔下皆无,而今却人人口中传诵的千古名句。

记得2000年秋天开学后,我给全校开公共选修课即通识课“中国古代诗歌选讲”。全校文、理、工、外各院系共有二三百名学生选修此课。课程安排在北大一教201阶梯大教室,时间是每周二下午的第7、8节。9月12日星期二,正好是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利用下课前半个小时,特地给学生们讲了几首古代著名的咏月诗。讲完后灵机一动,步王维的这首七绝原韵,口占一绝曰:“求学暂为燕园客,适逢中秋倍思亲。遥知父母倚栏处,正叹圆月照离人。”北大学子求学北大,本科四年,都是燕园匆匆过客。当天适逢中秋佳节,免不了加倍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遥望远方故乡的父母亲,此刻正倚靠在家里阳台的栏杆旁思念我们,叹息圆月照离人,月圆人未圆。我讲这门课,每次都布置课后作业,那就是背诵一首诗,下一次课开始讲课前,先用五分钟逐一检查。这次我没有布置背诵诗歌,而是布置:凡是家里有电话的(当时电话才刚刚开始普及,手机就更没有了),今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向父母问安。次周二上课前我检查作业时说,请中秋节给父母打过电话的同学,举一下手。望着那一片高高举起的手臂,我不禁热泪盈眶。

除夕之夜,盛唐诗人高适独居旅馆,怀念家乡,写下了七绝《除夜作》。诗曰: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夜晚,诗人独居旅馆,守着寒灯,难以入眠。不知道什么事情让人心情凄然,原来是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尽管已经两鬓斑白,但明天一早,就又要开始奔波漂泊的新的一年。

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人、并称“高岑”的岑参,在西部守边时,碰到了一位正赶回京城的使者,引起了诗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写下了《逢入京使》一诗。诗曰: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身在西域边陲,东望故园,道路漫漫,欲归无计。诗人禁不住涕泪横流,双袖怎么擦拭也擦拭不干。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军旅生涯,戎马倥偬,行军途中没有纸笔从容写一封家信,只能请你带一句口信给我的家人,给我报一个平安。

此外,还有如张藉的《秋思》。诗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旅居洛阳城,见秋风送凉便思念起家乡亲人。一思念亲人便立即动笔写一封家信。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已经写了一纸又一纸,刚刚装好信封、封好口交给行人,但就在行人刚刚要走的时候,又想起一些事情,于是便叫住行人,取回书信,拆开信封,再写一些加进去、再写一些加进去。对故乡和亲人的情感,何等饱满、充沛,怎么倾诉也倾诉不完。

中唐诗人贾岛《渡桑乾》,诗曰: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离开家乡咸阳客居并州已经十年了,日日夜夜思念家乡,企盼归去。无端,无缘无故,没有由来。可是眼下不但没有能够回咸阳故乡,反而越去越远,无缘无故地又要离开并州、渡过桑乾河,去到更加遥远的北方。那时候再回望并州,却像在并州思念咸阳一样,把并州当作故乡来思念了。这种递进衬托的写法,使得思念家乡咸阳的情感,倍深一层。这种心情,很能引起客居他乡、无奈又更远行的游子的共鸣。

因为参加中唐的改革运动而被贬岭南的诗人柳宗元,在贬所写了一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诗曰: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被贬岭南的诗人与好朋友浩初上人,一起眺望远山,思念京城的亲戚朋友。诗人眼前那一座座尖尖的山峰,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剑芒,秋色中将思念家乡的愁肠割得寸断。诗人说如果能有什么办法将自身变化成千千亿亿个自身,那该多好啊,诗人将千千亿亿个自身,散向那千千亿亿座峰头。在千千亿亿个峰头上,伫立着千千亿亿个诗人,千千亿亿个诗人一起北望故乡。思乡之情何等饱满、深厚、殷切。

唐代怀乡诗,我们仅摘取一部分略作赏析。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怀乡诗,实在是不胜枚举也。炎黄子孙不管走到天之涯、海之角,都不应该,也不会忘记华夏故国这一片热土。

(选自《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十五讲》程郁缀/著,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4月版)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