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鲁迅为什么没有长篇小说?是不想写还是不能写?答案可不简单!

Image 2021-05-11

众所周知,鲁迅一生创作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其中,《呐喊》创作于1918~1922年,1923年初版时共15篇。后来《不周山》一篇被抽出来,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彷徨》创作于1924~1925年,1926年初版,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共11篇。

《故事新编》共8篇,初版于1936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0年代,《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

加上1913年发表的一篇文言小说《怀旧》,鲁迅总共创作了34篇小说。

以1925年为界,鲁迅前期小说创作以现实题材为主,而后期都是历史故事的改写。

奇怪的是,从题材上来看,鲁迅在完成《彷徨》之后直到1936年去世,为何没有再写现实题材的小说?而从小说的篇幅上来说,《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他为何没有写长篇小说?是“不能”还是“不为”?

这些问题鲁迅在世时就引起读者的关注,从他去世直至今日,人们仍然争论不休。

01  鲁迅后期小说创作题材的转变

1926~1927年是鲁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先后由北京至厦门,再到广州,最后辗转到上海,从此专事于文艺工作。从1926~1936的十年间,鲁迅再也没有写过一篇像《呐喊》《彷徨》中的作品那样的现实题材小说。他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来写杂文、搞翻译、做木刻艺术推广,以及左联的相关工作,此外就是写《故事新编》中的几个历史题材的短篇。

有人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形势,与鲁迅后期思想的“左”转有关,说鲁迅为了积极参与政治革命而大量写作社会批判上“快、准、狠”的杂文。这有一定的道理,在鲁迅后期的相关文字中,有所表露。他对杂文这种文体尤为看重,把杂文看作是“匕首”、“投枪”,能够对社会问题给出及时的剖析、抨击。

也有人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主要靠回忆取材,像著名的《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祝福》等莫不如此,到了后期回忆材料都用完了,所以写不出来了。这种说法乍一看好像有点道理,实则过于简单化。鲁迅虽然社会活动不是很广泛,但以他的敏锐观察力,再加上平生国内国外的几次辗转生活,回忆材料绝不是《呐喊》《彷徨》25篇小说就能用完的。更何况他后来创作的文章中,就有不少回忆取材,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

虽然鲁迅的作品数量并不少,但到了上海以后没有再写出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更没有写出长篇小说来,说起来的确有些遗憾。毕竟,像巴尔扎克、莫泊桑、契诃夫、托尔斯泰这些享誉世界的大作家不仅小说作品质量好,数量也很多。

02  鲁迅为何没有写长篇小说?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历来也是争论不休。往往存在两种说法,一是“不能”,二是“不为”。

“不能”就是说鲁迅没有能力写作长篇小说。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哗众取宠,但也有部分系统深入的分析。

一方面,部分浅薄之人对鲁迅进行恶意的攻击。自从鲁迅去世以后,官方把鲁迅的历史地位抬得很高,文艺界也对鲁迅的贡献充分肯定,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直延续到80年代。但从80年代人们对“五四”的反思开始,尤其到90年代解构主义的流行,部分人对鲁迅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怀疑,甚至公开对他进行一种亵渎式的嘲讽,所以认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写长篇小说。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鲁迅的创作期望和创作限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鲁迅后期在不断探索新的写作形式,对自身的创作要求更高,长篇小说并不是不想写,而是一直难以下笔。还有学者说,从鲁迅前期的小说来看,他不善于广阔的环境描写,这是他创作上的一个缺陷,而长篇小说必然需要有力的环境描写作为支撑。这些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为”是说鲁迅不想写,或者根本没有打算写长篇小说。

事实上,鲁迅生前曾有过写作长篇小说的种种计划。这主要有三个:一是创作长篇小说《杨贵妃》的计划;二是创作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计划;三是创作从晚清到30年代的四代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长篇小说计划。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写出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早逝。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很显然,鲁迅的寿命要比许多同时代的人短得多。如果他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话,应该说至少会有一部长篇小说诞生。

03  结语:衡量一个作家创作成就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

尽管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外没有再写出一篇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也没能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部长篇小说,但他的创作成就依然很高。这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还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在于他作品质量的上乘。衡量一个作家创作成就的标准主要在“质”,而不在“量”。就像曹雪芹一生只留下一部《红楼梦》,但因为质量的上乘,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颂,足以流传千年。

对此,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喜欢此文,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喜欢【三耳文史】,快点关注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