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孔子家语】孔子解答为何问政之人不同对应的回答不同

2021-05-20

微国学

演播:张正伊

辩政第十四【第二集】

【原文】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注6),五官伎乐(注7),不解(注8)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注9),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注11)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注12)!’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注13)。’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注14)也;又曰:‘乱离瘼矣,奚其适归(注15)?’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

【注释】

(注6)苑囿:畜养禽兽的圈地,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注7)五官伎乐:五官,宫中女官名。伎乐,歌舞女艺人。

(注8)解:通“懈”,懈怠。四库本作“懈”。

(注9)鲁君有臣三人:王肃注:“孟孙、叔孙、季孙,三也。”

(注10)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比周,勾结。《论语·为政》篇记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距,通“拒”,抗拒,排斥。宾,以礼相待。

(注11)荆:楚国别称。

(注12)丧乱蔑资,曾(zēng)不惠我师:语出《诗·大雅·板》。王肃注:“蔑,无也。资,财也。师,众也。夫为亡乱之政,重赋厚敛,民无资财,曾莫肯爱我众。”曾,怎么。

(注13)匪其止共,惟王之邛(qióng):语出《诗·小雅·巧言》。王肃注:“止,止息也。邛,病也。谗人不共所止息,故惟王之病。”共,通“恭”。

(注14)乱:四库本、同文本此后有“者”字。

(注15)乱离瘼(mò)矣,奚其适归:语出《诗·小雅·四月》。王肃注:“离,忧也;瘼,病也。言离散以成忧,忆祸乱于斯,归于祸乱者也。”奚,今本《毛诗》作“爰”。瘼,病痛,泛指困苦。

【通解】

孔子说:“我是针对各国不同的现实状况而做出不同的回答。齐国国君治理国家,建造亭台楼阁十分奢侈,过分迷恋宫苑园林的嬉戏游乐,宫中掌管音乐舞蹈的女官及歌舞女艺人一刻也不懈怠,一个早上就把有着千辆兵车的封邑赏赐给人三次,所以我说‘管理政事的关键在于节俭’;鲁国国君有三位大臣,他们在国内结党营私,愚弄君主,对外排斥与各诸侯国的交往以掩蔽鲁君的圣明,所以我说‘管理政事的关键在于管理臣下’;楚国地域辽阔但都邑狭小,百姓有叛离的念头,不能安心居住,所以我说‘管理政事的关键在于使近处的人悦服,使远方的人归附’。这三种情况就是管理政事用不同方法的原因。《诗》说:‘死丧祸乱民穷财尽,竟然不爱护我庶民百姓!’这是悼伤不加节制地追求奢侈而导致祸乱。《诗》又说:‘群小奸邪,无礼又不恭,实为周王大弊病。’这是悼伤奸臣蒙蔽君主而导致祸乱。《诗》还说:‘祸乱使我困苦深,何处能容我栖身?’这是悼伤百姓离散而导致祸乱。洞察了这三种情况,再看为政者所追求的目标,哪里能完全相同呢?”

出处:《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 宋立林

作者简介/Profile/

杨朝明

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宋立林

师从杨朝明教授学习儒学,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孔子)文化学院孔子与中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什么是家风

...........................

一个钢筋水泥的房子里驻进了人,有了温度称之为家,家里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心愿,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就是家教;为了言之有效、辅助家教顺利推进而彼此约定,就是家规;将向善、向上的心愿总结成精炼的话,是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人的大家训。把家里、家族里更多人的名字写在本子上,就是家谱。

在家庭里,为一个向善、向上的心愿,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进行的家教、提炼的家训、建立的家规、制定的家谱的过程统称为家风。

——张建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