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拉松悲剧的深度思考

2021-05-26

本来没想写马拉松这个事情。因为事件本身很简单,倒春寒,跟地震也没啥相关。组织不力,该负什么责负什么责。但是接连看了两篇评论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因为这两篇都从不同方向在向真理逼近,但是又偏离了。

一篇是冰川思想号的文章。意思是说,跑步这个事没啥意义。为跑步而死,可惜、不值。

另外一篇,中产生活观察的视角更有价值。“从‘户外’到‘野外’,见证了这20年城市中产阶层梦想的变化。‘越野’,不管是汽车还是徒步,是把苦行和享受结合唯一的新宗教,而百公里越野跑,可能是最极致的‘宗教体验’了。……跑过百公里,仿佛就进化成了某种‘新人’。”

看了这两篇,我想超越这个悲剧来说点。先问个问题,越野跑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跑?

体育运动跟练功修行很相像的,其实就是现代城市人的修行。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结合。锻炼了身体获得了健康,强化了意志,提升了精神。从肉体上到精神上,自我感觉都良好了。古往今来,各种信仰者用这种良好感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符合了自己坚持的信仰,使自己离精神追求更近了。

所以跑步这个事就两说了。你可以说,跑步就是跑步,他不会有更多的意义。它肯定也有精神乃至宗教意象,但就像佛陀也苦修过,并且明白了,苦修并不能增长对生命的理解与超脱。不解决心中的问题。

当然了,你跑完,达到一个目标,并且在强度的运动后精神也得到松弛,肯定也有身心的愉悦和收获。修不了世界修自己,修不了自己修一时。也未尝不可。

不需要批评跑步,但是要认识,跑步的意义、跑步的功能与价值都是有限的。所以写到这里我要抛出终极问题了:如果不跑步(或其他类似活动),有意愿有意识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做些什么,来生产精神产品,以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呢?

生产精神产品往往需要众人一起。西班牙人就喜欢叠罗汉。

米国人喜欢花车游行。

霓虹喜欢搞文化祭。

西伯利亚一个民族在鲑鱼洄游的季节马拉松跳舞,几十个小时,期间不眠不休。中国人的大众共同记忆是啥?别说是广场舞、打麻将。

在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共同的精神记忆这件事上,我们属于空白啊!

什么事是中国人集体都关心的,是中国人的共同话题?为什么我们集体哀悼袁隆平?苦难与饥饿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抗战剧第一流行。

现代化的流水线、5.12、高考、租房买房,这些都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把一些文艺限制放开,生产出一些真实感强的纪录片、电视剧,用作品的意涵让全国人民深度参与这些公共话题。用公众横向联系的方式,代替个体的苦修,以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全面的、集体的提高公众文化素质水平。搞集体主义正是我们的长处嘛。

中土的佛教兴盛的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不是没有原因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