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老建筑修缮记|寻根“文联老楼”,原是近代花园洋房精品

2021-06-08

在川流不息的上海延安西路与南京西路交汇处,矗立着一幢百年老建筑,它见证了上海市中心两条主干道路的发展变迁,也目睹了咫尺之遥从无到有架起的延安高架。

这栋建筑的身世却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从1990年代至今,一直被误传为“意大利总会”。2018年这栋历史建筑启动修缮,此次修缮也为这幢花园洋房“正名”:原来它只是跟原“意大利总会”比邻而居,它本身是一幢甚为精美的花园住宅,住宅主人至今难有定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推出的“上海老建筑修缮记”系列本期走进如今的上海文联办公地,寻访其中一栋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

被误传的“意大利总会”

静安区延安西路238号是上海文艺界熟知的“文联老楼”,始建于1920年代中期。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划拨给市文联使用,之后一直被用作文联办公楼。1994年,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文联老楼”于1995年的历史照片

据负责此次修缮项目的建筑师、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副院长宿新宝介绍,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文联老楼”的前身就是原意大利总会旧址。即便建筑在1990年代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之后,建筑上的铭牌标注的也是“意大利总会”。

接手这个项目之后,修缮团队开始了对建筑本身的调研。“我们觉得房子的室内构造更像居家的私宅,而不是休闲娱乐的俱乐部。作为总会应该有礼堂、舞厅一样的大空间,而这幢建筑并不具备。”宿新宝说。

带着这样的困惑,设计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一张1947年的行号图上,确认了建筑当时的门牌号以及更多证明其为花园住宅的证据。

“现在的上海文联地块范围从延安西路200号至238号,包括3号楼、文艺会堂、老大楼及北附楼等多栋建筑。而历史上地块内是一分为二的,由西侧三角地即延安西路238号历史建筑和东侧一墙之隔的原意大利总会、百乐坊等组成,因此西侧的238号历史建筑一度被误认为是原意大利总会旧址。”宿新宝说。

原来的意大利总会旧址早已不存,在其旧址地块上也早已建起新的文联大楼。

1979年航拍图

项目区位图,现在的上海文联地块范围从延安西路200号至238号,包括3号楼、文艺会堂、老大楼及北附楼等多栋建筑。

谈及各国侨民在上海兴建总会的历史,要追溯至1864年,上海最早的西方俱乐部英国总会(又名上海总会)始建,地址在今延安东路、广东路外滩之间。1926年,于茂名南路淮海路地段的新法国总会落成,同一时期还有美国花旗总会、美国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当时意大利侨民在上海也有一定的数量,也开始兴建自己的总会。

意大利总会建设前场地照片

“意大利总会原先已有一处,位于赵主教路(Rue Maresea)285号,是意大利侨民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由于建筑陈旧、使用空间有限等因素,新建总会的计划又在1938年被提上日程。

意侨在赵主教路意大利总会外合影

“1941年9月,新意大利总会在此开张(当时门牌号为大西路10号),虽然建筑总体略显简朴,但通过一张总会大礼堂落成典礼的历史照片,可知其大礼堂竟也是由邬达克设计。

意大利总会大礼堂,1941年9月

“1949年5月后意侨陆续回国,1950年7月,地块内建筑被划拨给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使用。”

设计师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了一张1995年从上海宾馆方向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邬达克设计的意大利总会大礼堂已被拆除,露出了北侧清水红砖里弄百乐坊。

1995年从上海宾馆方向望向基地

洋房犹在,主人未知

那么如今作为“文联老楼”的百年历史建筑,建筑原来的主人是谁?建筑本身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文联老楼”今貌,沿街立面。

宿新宝说,1950年代开始它就一直作为上海市文联的办公使用,房子的内部结构保存得较为完好,基本没有大的改动,所以他们当初在调研房子时,觉得建造之初其作为住宅性质是很明显的。

由于建筑地处公共租界以西越界筑路区域,又属私宅,上海市城建档案馆未收录其历史图纸,其他档案资料有限,因此建筑的建造者、设计师等信息尚无确凿定论。

他们在查阅《开埠后的上海住宅》、《应道富与通和洋行三代人》等文献后得知,关于住宅的主人有两种说法,一说该住宅原为纺织界富商周士贤住宅;另一说法是该建筑原主人为上海统益纱厂股东董春芳。董春芳在1924年参照通和洋行设计的凤阳路338号应公馆(电视剧《安家》中原型)稍加改动后建造。

凤阳路338号应公馆(图片来自网络)

宿新宝认为董春芳一说也并非没有道理,“从建筑外观、布局、细部等看两栋建筑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不过从建筑品质和立面效果而言这栋可能更加精美。”

主楼山墙局部照

主楼立面细部

主楼立面细部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上海市文联的一位钱姓老先生谈起:在2006年前后,一位老先生曾经领着六七位小辈来寻访这栋住宅。当他走到二楼一个房间时,说自己曾经就是睡这个房间,当时他眼泪就掉下来了……老先生还回忆说,自己是12岁离开这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房子居然保护得这么好,格局没有大动,一切还是熟悉的。

主楼三层走廊修缮后

“当时我们对于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像现在这么强,也没有意识到要去询问老先生的身份,只是送了一套文联的书和杂志给他。”这名钱姓老先生说。

城市历史和风景的一部分

去年12月底,“文联老楼”修缮完工。抹去时间沉积在建筑身上的浮尘后,它绽放着沉稳厚重的熠熠光彩。

延安西路238号建筑主楼立面修缮后

主楼东部立面修缮后

由于建筑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此次修复以保护修缮为主,重点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宿新宝感叹,近代上海花园洋房林立,不过在他修缮过的住宅项目中,保存这么好的还是少数。这幢建筑不失为近代上海花园洋房中的精品,体现了当时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建筑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主楼三层,灰白色水刷石饰面外墙,红色机平瓦屋面。建筑中部外廊装饰有爱奥尼廊柱,柱式比例规整古朴,细部装饰精致,总体呈现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特征和巴洛克装饰。

主楼立面细部,建筑中部外廊装饰有爱奥尼廊柱。

室内细部装饰也非常精美考究。比如住宅一层的木装饰面全部采用当时最好的家具用材柚木,二三层则是柳桉。每个房间的木地板拼花样式也各不相同,地板边缘一圈是做回纹勾边。

地板边缘一圈是做回纹勾边(澎湃新闻记者 拍摄)

此次修缮,木饰面和木地板都是在原物基础上先做脱漆出白、修补,再重新上漆、保养,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年代质感。

修缮前,木地板已经有多处塌陷,这次修缮先对地板拼花进行了全面测绘,打开地板下的地垄墙并重新翻修,再重铺毛地板和归位拼花地板,最后再对木地板进行打蜡,修缮后的木地板依旧也是原汁原味。

主楼一层入户门廊

建筑的装饰精美考究,还体现在门斗区和一楼主通道全部用彩色水泥花砖铺设,不同区域的花砖式样也各不相同。这么多不同的图案样式集中在一户私宅,也可见当初主人家不俗的经济实力。

“水泥花砖是用颜料和水泥混合做出来的,很厚,质量特别好。”宿新宝说。此次修缮,原来老的水泥花砖基本完整保留,部分破损区域也没有用新的替换,而是用水泥打底,然后在上面手绘纹饰,以这种方式修复的花砖与原来的花砖基本看不出区别。“如果特意为了这么小的量去重新烧制,工期、资金成本都很高,而烧出来的效果如何也不确定。”

水泥花砖(澎湃新闻记者 拍摄)

水泥花砖(澎湃新闻记者 拍摄)

每个房间最亮眼的装饰是壁炉。这栋住宅从一楼到二楼每个房间都装设了壁炉,总计15个壁炉,壁炉套上有9种不同颜色的方瓷砖。每个壁炉的样式虽略有不同,但都贴着颜色独特的小方瓷砖,从墨绿、酒红、湖蓝到群青……,既是那个年代主要的采暖设备,也给每个房间增添了一抹亮色。此次修缮,基本保留了老的壁炉面砖,也补配了一部分。不过损坏补配的面砖总数不足200块,量很少,都是特意从佛山小土炉定烧的。

壁炉

壁炉

壁炉

房子中央连接二、三楼的柚木楼梯显得宽敞而气派,楼梯栏杆由一根一根科斯林柱式构成,雕刻精美,可见房子主人的审美偏好。

柚木楼梯

过去这里一间间房间对应的是一个个协会办公室,修缮后的“文联老楼”从过去高密度的办公空间释放出来,变成以会议、展览为主的空间,兼具一定的办公功能。

南门廊

作为曾经的花园洋房,洋房主人已难觅其踪,原本建筑南侧的草坪花园也已不复存在,仅留洋房。历经百年变迁,其周边风貌相较当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1995年到1996年,延安高架路修建,道路拓宽,市文联大院边界向北退让,几乎蚕食掉整片花园草坪,老大楼也由此成了距离延安高架最近的优秀历史建筑之一。

主楼南立面修缮后

俯瞰延安路高架照片

一百年过去了,曾经精致的花园洋房矗立在川流不息的延安路高架旁,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甚至它本身也成为城市历史和风景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未有特殊注明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