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9年文物医生的:酸、甜、苦、辣!

2021-06-23

大家好,我叫陈颢,在昆明市博物馆当了9年文物医生。得益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我们这个职业被时髦的称作文物医生。但这个职业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

简单来说,医生救死扶伤嘛,文物医生就是救“文物”,职业的说法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事这份职业中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吧。

先说酸,工作总体上很心酸也很寒酸。我在进入博物馆工作以前,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就是觉得博物馆“高大上”、清闲,工作环境诗意,可以将我熏陶得风流倜傥,气质儒雅。

而入行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换个角度来说,这样舒适也修不好文物。真正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内容很多,也非常具体、繁琐,我大部分时间是在面对冰冷的、破损的、被各种污染物侵蚀的器物,时常都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

说个金属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流程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总体上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建档与信息采集;

二是检测分析;

三是保护与修复;

四是保存环境的控制。

形象地描述差不多就是我们去医院的看病所经历的过程,挂号拿诊疗卡、找医生咨询并且做一些检测、找到病因后进行治疗,治疗完最后还要进行后期的康复巩固。

作为医生,为了保证每个环节都利于文物保护,我们有非常严谨、细致的具体工作举措规范,每一项单独拿出来讲都可以讲大半天。总之,心酸就心酸在一件文物、一道工序、一个微小的动作,反复做上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是常事。

并且保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锈蚀粉末极细,戴上质量非常好的口罩也无法阻挡,如此长年累月的吸入粉末,我们保护修复人员还普遍患有鼻炎。说到这里,我鼻子都酸了。

酸味过后就是甜,在我的感受里,一件破碎、残缺的文物,被我完美修复后回库,这,就是一颗糖。这颗糖为什么甜滋滋呢,因为吃到它的过程非常不易,所以入口就特别甜美。

我们的修复工作,除了固定流程的操作外,还要针对不同的病害问题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里不仅需要经验,而且需要创意。一旦哪个创意起到了作用,心里就会觉得美美的。

就拿修复过程来说,要经历碎块整理、除锈、整形、接合、补配、作色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去研究最佳实现方案,拿不准时还要先做局部测试。

比如,有一次我尝试拿洁牙机除锈,哎,效果特别好,高兴了我半天。再比如文物修复一般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当我用了新材料将文物补缺后,还要补色。

补色也大有学问,文物总是带着岁月痕迹,是斑驳感、沧桑感、历史感,鲜艳的颜料浓墨重彩地刷上去就会非常扎眼、不协调,不符合审美,因此,我们上色的小技巧就有不少,比如大面积的底色就用刷子均匀涂色,小面积的地方用轻点的方式上色,还有些不规则的斑驳锈感,我会用一把小刷子,蘸上颜料后刮刷毛,让颜色弹到文物上去。

因为要很好的保留文物的艺术价值,所以这些操作本质上就是艺术创作。因此,看到自己修好的文物,是有一种艺术家成就感的,非常甜美。

苦,古语有言,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我想谈的是学习的苦。文物修复工作本质上是科研工作,并且涉及多学科交叉。我是化学专业的,但是入行以来,明显感觉到我掌握的知识配不上我的使命。

文物保护与修复,涉及到理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等,也有文科知识,如历史、考古、艺术等。还需要掌握各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的基本方法,会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化学方面,要懂得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必须要会使用office、photoshop、photoscan、geomagic等,便于做文档、图片、绘图、三维建模等处理。

就拿我最近在计划开展保护修复的护国门这件文物为例吧,昆明人大概都知道,东风广场西侧约 100 米处有一座护国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护国桥北侧约50米处,以前还有一扇护国门,这里的护国桥和护国门都是1915年发起的护国运动的产物,见证了云南在近代史上的光辉。护国门跟馆藏考古出土文物是不一样的,首先是体积大,它通长18米,高3米左右。其次是室外保存,第三是民国时期文物,原材料来源没有详细档案资料记录,据说是法国进口钢材,也有说是国产。

综上,想要修复好这个门,靠我以前的知识储备和从业经验是不够的,我得重新学习。

所以在编制保护修复方案之前,我需要弄清楚护国门的历史背景、现状调查、分析检测,还要查阅历史档案资料、文献资料、室外大型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病害评估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等,纸质研究资料累起来可能也有护国门这么高。整个过程我们还开展了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纹样绘制工作……反正不懂就自学,自学不会就请教。

单件文物就涉及到全科知识,不同文物又是不同版本的全科知识,总之,我每天都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在下苦功夫就会有收获,也发现这些年的自己,真的进步了很多。

辣,是劲爽够味,自从先进信息技术介入后,“文物医生”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炫酷了。以前,文物修复师像修鞋匠一样惨兮兮的,敲敲打打,纯手工操作。

这两年,我们开始尝试用“黑科技”来辅助文物修复。如同科幻大片一样,电脑上操作就可以把各种文物碎片进行智能粘合。有朝一日,我们争取努力到加一台3D打印机,就可以把缺失损害的文物碎片制作出来。

此外,现阶段我们正在对馆内300多件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我觉得,当每一件文物都有了数字模型以后,才真的做到了文物的永生。所以这个文物数字化工作非常有趣且神圣,我们就像造物者一样,给那些有生命时限的东西,赋予了二次生命——永恒的数字生命。

文物的数据采集以后,一方面是便于我们研究和修复,另一方面也是为大家提供更炫酷的展示展览,以后大家来昆明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展示柜里距今千百年的真实文物,还可以在大屏幕上翻转360°、放大N多倍地欣赏到,远古祖先在文物上留下的每一丝创作痕迹与情怀,甚至还可以把大屏幕上喜欢的文物图片下载到手机,设置为壁纸,带回家一边喝茶、一边细细品味。一个字,爽!

“科技的进步让文物修复、保护、展示、利用工作在未来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文物修复与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如同米线汤里的辣味儿,让我惊喜振奋,充满期待。”

酸、甜、苦、辣,就是我当文物医生这些年所体会到的不同滋味。我喜爱这份工作,更敬畏这份职业,是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与远古的祖先对话,有机会引入科技力量去探索人类文明,有机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贡献绵薄之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永不懈怠的改革精神,是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长在繁荣社会、干在一线岗位上的人,所必须坚守与秉承的坚定力量。

不知道你们听到这里还想不想来从事这个行业,想来的话你们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最大的优点是文理兼收,来了以后我们就会把你磨砺成全能选手,总之,这个职业非常有挑战,也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投入终身!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