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海拔四千米高原来到上海,濒临失传的牛角琴响起,神秘的格萨尔史诗唱起

Image 2021-07-04

牛角、羊皮、马尾,化作藏族演奏家和平手中的琴。这是有着500年历史的藏族传统乐器“玛曲牛角琴”,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传承人,56岁的和平就是其中之一。他来自“格萨尔文化之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和平的琴是由自己制作的,两根琴弦,音色柔美绵长。和平告诉记者,草原上牦牛性子烈,牧民们就拉起牛角琴,一串串音符缓缓流淌,如泣如诉,牛羊也会安静下来。

7月3日,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项目《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首演,和平与伙伴们组成的汉藏室内乐组合“阿尼玛卿”第一次亮相。未来,他们将赴青海西宁、果洛及北京等地巡演。

四赴果洛,汉藏一家亲

“阿尼玛卿”是和平故乡的一座雪山,是黄河源头最雄伟的山。阿尼玛卿组合中,出现了许多神秘的藏族乐器。除了“玛曲牛角琴”,拥有8000年历史的非遗乐器藏族鹰骨笛也亮相了,还有古老的龙头琴、德钦弦子、达玛鼓,吉祥海螺、丁夏等。三个藏族姑娘和着音乐,唱起原生态的格萨尔史诗。

乐队中还有西洋乐器钢琴,弹琴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汤声声,《黄河源》组曲正是她的作品。过去一年,她曾四赴果洛,在海拔4000米高原上采风、创作、排练。“先是一件一件学习这些古老的乐器,然后想办法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以往这些乐器都是独奏,这是当地第一个室内乐团,还要与钢琴融合。许多民间艺人不会看五线谱,只能一句一句教,一点一点磨合,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非常美好。”汤声声说。

作为青海省引进人才,《从黄河到长江》音乐会项目策划、艺术总监刘照陆教授说:“当地艺术家的歌唱就像皑皑雪山一样,自然、纯粹,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如果通过一定音乐专业训练,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刚抵达果洛时,专家团队很不适应,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睡眠极度困难,排练过程中,团队成员插着氧气管坚持创作和编排。果洛州是上海的对口帮扶地区,当地许多教育卫生艺术等项目都是上海援建的,上海援青干部扎根当地,脚踏实地、主动作为的实干精神和忘我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们。

“作为上海与果洛重要的交流交往方式,多年来,两地以文化为媒,交流交往日益深入,格萨尔藏戏展演、非遗展示、民族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在两地开展,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赛措说。

红色足迹,从黄河到长江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果洛,在那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足迹和汉藏一家亲的兄弟情谊。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是党的诞生地。《黄河源》演罢,大型民族音诗《长江颂》响起。基于《长江颂》钢琴协奏曲,汤声声和上音作曲指挥系校友陈子安作曲,携手果洛州民族歌舞团二度打造,以多媒体、尖端midi制作、灯光设计等舞台形式展现。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第11个年头,上海音乐学院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签约,授权并支持果洛州教育局在西北地区开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考级活动,以西宁果洛中学为基地,让音乐艺术种子在偏远地区生根发芽。“未来,上音还将在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推动西北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说。

音乐会上,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带来民族舞剧《牧人》。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还与果洛州民族歌舞团联合演出《我们曾经唱过》《美丽的果洛我的家》《唱支山歌给党听》《五十六个祝福》《长江之歌》等曲目。

和平说:“我从草原来到了上海大舞台,希望未来能走上世界舞台,有更多人听到传统的藏族乐器,爱上它们,将它们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