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爱收藏】鼻烟壶的历史

2021-07-07

据清·徐珂《清稗类钞》载:“鼻烟壶,以盛鼻烟者也,有辛家皮、勒家皮、袁家皮之分。其质地自套料瓷外,有以玉、玛瑙、水晶、黄杨木为之者。上有盖,镶以珍珠宝石。连于盖者为锹,则以牙为之,以取烟。”可见,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专用器具,它伴随着吸闻鼻烟的习俗应运而生,是中国独有的工艺美术品。那么,鼻烟壶始于何时呢?它的历史又有多长呢?

鼻烟和鼻烟壶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知道了印第安人有吸食鼻烟的习惯,哥伦布及其船员把此习俗带到了欧洲诸国。

当吸闻鼻烟的习俗传入欧洲的时候,那里的玻璃制造已经相当进步了,人们利用这一优势,制作了各种样式和各种颜色的玻璃鼻烟壶。除此之外,也有用各种金属制造的鼻烟盒。

明末清初,欧洲诸国把鼻烟和鼻烟盒作为敦睦邦交的特别礼物进贡给了中国朝廷。清初输入的鼻烟,有些是用大玻璃瓶盛装的,然后再分装于小盒内,便于随身携带。

我国传说中较早吸闻鼻烟的蒙古族、藏族,其鼻烟壶多用木材或铜、银等金属制成,也有少量用动物的骨、角及玉制作的鼻烟壶。可惜没有资料记载其制作时间。

如果撇开传说中的我国藏族、蒙古族地区所使用的鼻烟壶不谈,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鼻烟壶,是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这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向万历皇帝进献了他从欧洲带来的自鸣钟和玻璃鼻烟壶。这也是目前我国国内研究者最为流行的说法:我国最早的鼻烟壶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从欧洲传入的,并且均为玻璃制品。

没有文字资料能够说清楚从欧洲传入的玻璃鼻烟壶究竟在中国延用了多长时间。但北京故宫的张荣老师在原本用来盛放药丸的小瓷瓶中发现了遗留在瓶中的鼻烟,这些小瓷瓶是明末清初的文物。由此可以证明瓷质的小药瓶在当时充当过鼻烟壶的角色。瓷质的药瓶,口很小,不易走味,携带方便,是盛放鼻烟最理想的容器。

目前所知我国自己最早生产的鼻烟壶,是顺治元年所造的一件铜质鼻烟壶,现藏于北京文物公司,壶通高6.4厘米,体扁圆,双肩装饰凸起的椭圆形,椭圆内阴刻折枝花卉纹。壶身一面于中间位置饰一边缘凸起而内凹的圆形,两条阴刻穿云龙纹环抱其外。壶身另一面阴刻云龙纹。椭圆形圈足,足内阴刻“顺治元年程荣章造”楷书款。经多位专家鉴定为顺治时期的作品。苏州文物商店亦藏有两件署名“程荣章造”的铜质鼻烟壶,一为顺治二年,一为顺治三年。图一即是“顺治三年程荣章造”款的铜质鼻烟壶,壶身阴刻很浅的云龙纹,腹部有一圆形开光,甚为醒目。足内楷书“顺治三年程荣章”。国内几位知名专家对以上数件署名程荣章的鼻烟壶从造型、纹饰、款识、做工、铜质进行了考证研究,确定均出自程荣章一人之手。

清“顺治三年程荣章造”款铜质鼻烟壶

通高6厘米,黄铜质。壶身一面阴线刻有很浅的云龙纹,另一面腹部中央有一凸起的圆形,圆形面微凹,足内楷书“顺治三年程荣章造”。

我国官方正式生产鼻烟壶,有确切材料记载的是清代康熙时期。在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间(1696年—1703年),宫廷造办处玻璃厂首先烧制出了御制玻璃鼻烟壶,随后又制作出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和瓷质鼻烟壶。由于玻璃易碎,不好保存,康熙时期的玻璃鼻烟壶多已不复存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寒江独钓图鼻烟壶,瓶式,唇口,溜肩,长腹下敛,圈足;壶体以青花绘通景寒江独钓图,在崇山峻岭中,一老者手持渔竿,独坐在江边垂钓,画面清新宁静,意境深远。

清康熙 青花寒江独钓图鼻烟壶

高7.5厘米,瓷胎。烟壶瓶式,唇口,溜肩,长腹下敛,圈足。壶体以青花绘通景寒江独钓图。在崇山峻岭间,一老者手持渔竿,独坐在江边垂钓,画面清新宁静,意境深远。

清代初年的著名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记载,康熙年间,京师(今北京)的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瓶的颜色也很丰富,有红、紫、黄、白、黑、绿等数种。

鼻烟壶自清代问世以来,中国工艺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在鼻烟壶的制造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光大,制作工艺精美,品种繁多,造型丰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艺术珍品。

鼻烟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用蜡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开始使用。据赵之谦《勇庐闲诘》中记载鼻烟“品目四等,曰膻、曰酸、曰糊、曰豆”。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续编》中说是“膻、酸、糊、豆、焦”,多了一种“焦”。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清代,鼻烟被作为一种药品,有祛湿、提神、驱寒等疗效。据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记载:“更有鼻烟一种,以烟杂香物、花露,研细末,嗅入鼻中,可以驱寒冷、治头疼、开鼻塞。”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亦在《香祖笔记》中云“近京师又有制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可见清人十分重视鼻烟的药用功效。

清 鼻烟一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通高22厘米。瓶透明玻璃质,唇口外翻,短颈,溜肩,肩部绘西洋花卉纹。瓶体为六棱形,底六边形,矮圈足。瓶身光洁,造型规整,配玻璃盖,是清晚期欧洲的产品。内装鼻烟,是清晚期进口的舶来品。

赵之谦在《勇庐闲诘》中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伊达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这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鼻烟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进献给万历皇帝,并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喜爱。于是进献鼻烟成为西方人朝见中国皇帝和讨好地方官员的最佳礼品,吸闻鼻烟的习惯也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清朝定都北京后,吸闻鼻烟这一嗜好在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中广泛流行。

清代,由于帝王们的推崇,西洋各国的使臣和传教士经常向皇帝进献质地优良、包装考究的鼻烟,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葡萄牙等国都曾先后进献。据《勇庐闲诘》记载:“(乾隆)五年,西洋博尔都噶尔国王若望遣使麦德乐贡方物四十一种,有鼻烟。”鼻烟除清皇室成员自己享用外,也经常作为一种赏赐用品,由皇帝和皇后赏赐给一些外国国王、使臣及清廷的王公大臣。乾隆五十二年,乾隆皇帝曾赐安南国王鼻烟两瓶,五十三年,又赐鼻烟三瓶。

为了满足清宫对鼻烟巨大的需求量,一些地方官员向皇室献媚,经常向皇宫进贡鼻烟。我国清朝已有专门进口鼻烟的商行,即广东的“天宝行”和“怡宝行”。由于进口鼻烟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僚及贵族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购买。清道光年间,广州有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自此,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清道光以后,由于鸦片的流行,鼻烟逐渐被取代。到了清朝末年,鼻烟慢慢被旱烟、水烟、纸烟代替,最终被社会淘汰。

(摘自《我爱收藏·鼻烟壶收藏知识三十讲》)

- END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