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第一例遗体捐献者农民作家朱新华的小说人生
7月5日从汝城县红十字会惊闻,6月28日,汝城县泉水镇秀溪村五组78岁的村民朱新华与世长辞,并完成了遗体捐献,成为汝城县第一例遗体捐献者。
汝城县农民作家朱新华作品《柳溪村》
朱新华是汝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又是湘南知名的农民作家。这位以写小说见长的农民作家的人生故事,就像他的小说情一样曲折精彩。
初识朱新华是1997年,我还在当教师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汝城县第一部长篇小说《柳溪村》刚问世。他到土桥镇中学我同事家作客,我作为文学爱好者,被邀请去作陪,并获赠了一本《柳溪村》。第二次,是我创办“尖尖”文学社,他和县文联来支持我,赠了文学社的成员一人一本他亲笔签名的作品。
一位普通农民,一位靠弹棉花谋生的人,却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走过的创作道路,朱新华酸甜苦辣都尝过:砍木、挑炭、开荒、榨粉……。
1972年,朱新华在湖南岳阳学会了弹棉花。从此,他背着弹弓行走大江南北,开始了弹棉花生涯。1979年3月春,29岁的朱新华来到贵州毕节县弹棉花。休息时间,他经常到附近一所小学打篮球,天作良缘,居然与该校的老师李荣琴相识了,而且双双坠入爱河。李荣琴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工作,随他来到湘南汝城的小山村。李荣琴在家操持农活,朱新华在外替人家弹棉花。由于机械工业的冲击,1992年,朱新华结束了20年的专业弹棉花生涯。1993年,他用积攒的钱建了新房。他从小酷爱文学,读初中时就有作家梦,还曾被老师批评。在弹棉花的岁月里,朱新华常点着煤油灯熬夜看书,阅读了大量古代文学和前苏联小说,走南闯北的生活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生活稳定下来后,他又燃起了作家梦,初秋的一个下午,他让妻子泡一壶热茶,说准备晚上写小说。妻子听得目瞪口呆。那个初秋的夜晚,他喝着妻子泡好的浓茶,以李荣琴为原型的2万多字中篇小说《妻子》一气呵成。很快,这篇饱蘸心血的处女作在《东方文艺》上发表了,并在当年的全国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获得三等奖。引起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的青睐,被推荐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读书。
收到通知书的朱新华却十分犹豫。家里建房借人家的债还没还清,根本无钱供他读书。妻子却鼓励说:“你还是去吧,你做了一辈子文学梦,也许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让你抱憾终生。”就这样,1994年3月,44岁的朱新华怀揣着妻子东拼西凑的1000元钱去了北京。作家班52人,他年龄最大,是唯一的农民。
为了支持朱新华创作,汝城县委、县政府曾推荐他到县水泥厂当宣传员,县水泥厂改制后,又推荐他到县文联、县作协办报纸、杂志。后来因身体原因朱新华回到了村里。他在家养病期间、汝城县文联、县作协、县慈善总会及长沙、郴州、汝城的文学爱好者曾多次去看望他。
1996年初,历经数年构思的朱新华,伏案创作长篇小说《柳溪村》。第二年,17万字的《柳溪村》出版。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朱新华热闹泪盈眶。在小说后记中,他列出了20余名要感谢的人,从雷达、汝城县有关县领导,到我的同事范萍香。之后,朱新华又应邀以汝城满天星电站建设为题材,在1998年9月出版了10万字的报告文学——《历史将永远记住》,并获得了不菲的报酬。
汝城县农民作家朱新华作品《人生几十年》
2003年,他与人共同创作长篇小说《人之常情》。接着又写出了《美女无罪》《人生几十年》等作品。朱新华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写作成了他的专业和谋生手段。他将写书比喻为“农民种稻谷”。写书、出书、卖书,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2014年,朱新华出版了《天道》纪实三部曲的《青春梦吧》《情海梦吧》,第三部《人生梦吧》因身体原因没有创作完毕。朱新华每出一部作品,汝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都号召各单位和文学爱好者积极支持。
生活中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让朱新华心存一颗感恩的心,总想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了解到遗体捐献可以给国家做科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回报社会。2014年9月,朱新华和儿子来到汝城县红十字会,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今年6月28日上午,朱新华老人进入弥留之际,他的妻子和儿子向汝城县红十字会表达了要完成老人捐献遗体的遗愿。
朱新华把自己的身体器官捐献给国家,他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延续和升华,是一种“永生”的体现。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