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党旗下的青春|孙颙:年过七旬笔耕不辍,做文化传播的耕耘者

2021-07-14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邀请老同志回忆初心故事,共同唱响“永远跟党走”的时代赞歌。即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记录峥嵘岁月,聆听青春之声。本篇聚焦文化传播的耕耘者孙颙。

孙颙。 长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图

【人物简介】孙颙,1950年生,浙江奉化人,中共党员。1968年到崇明前哨农场学习,1978年春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2005年起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1992年获编审职称。曾担任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副主编,现为上海文学艺术奖和上海社科成果奖评审委员,上海文化基金会、上海文学基金会、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

潜心文学创作 挑起出版重任

孙颙的写作之路是从知青时期开始的。当时他被安排到崇明围垦,用一担担泥土筑起大坝。因为喜欢看书,孙颙就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写作,日积月累,渐渐成长为一名知青作家。1974年,孙颙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冬》,后完成《雪庐》、《烟尘》与《门槛》三部曲。另有散文作品《思维八卦》,中篇小说《他们的世界》等。

孙颙的成名作《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长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图

孙颙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6月。 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 图

除了作家,孙颙还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后来又到上海作协当领导。1982年,他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在这里遇到了当时的出版社老社长丁景唐。丁老先生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员,也是一位老地下党员。“他是一个没有什么物质欲望,只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在关键时候,他总能展现老党员的智慧和担当。”孙颙称,“老社长是值得我一辈子学习的出版前辈、知识分子。他的领导风格,影响了我后来几十年的工作。”1985年,老社长丁景唐退休,出版社要通过群众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新一任社长,孙颙以最高票当选,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后来孙颙分析:“当时大家投票选我,一是因为我有知青时期的写作经验;二是因为我性格温和,容易让大家产生信任感;三是因为我在下乡期间担任过小组长,拥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当时,出版社有众多资深老编辑,而孙颙年仅35岁,在组织统筹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老社长没有给予孙颙过多的指导和保护,而是把工作全权交由他负责,仅仅简单地跟他交代了几句:“你已经在出版社做了三年,这里的情况也大体熟悉,你自己慢慢去干就好。”

刚开始孙颙觉得很累很难,但慢慢体会到老社长的良苦用心。丁景唐给了他充分的自主裁量权和发挥空间,在一线实践中,他逐渐感受到精准决策、研判分析的重要性,体会到使命在身、责任在肩的厚重感,领导能力也慢慢被逼了出来。后来,孙颙也遵循老社长的风格,勇于放手,敢于把担子和权力交给下一代,孙颙说:“这不是偷懒,而是对后人的尊重,也是对工作的负责。”除了领导风格,老社长的处事方式,也对孙颙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丁景唐对党的文化事业充满热忱,对个人利益完全不在意。直到退休,他仍然住在自己的小弄堂中钻研文献资料。每次见到孙颙,老社长都会跟他热情讨论学术问题。在孙颙后来的长篇小说《风眼》中,有一位忠于事业、无私奉献的老社长,这就是丁景唐的缩影。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华文明

孙颙退休后,仍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参与了上海市“十三五”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十三五”重点工程“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化项目。该项目由四位文化界的“大咖”负责,赵昌平先生负责学术研究,施大畏先生负责美术创作,吴贻弓先生主抓影视动漫开拓,孙颙负责文学创作和组织协调。“当代年轻人了解西方神话,但对中国神话,尤其是中国创世神话知之甚少。”孙颙感叹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创世神话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还没有被系统整理过,但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起源。梳理、讲述这些创世神话,可以帮助国人重塑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为此,他和项目团队成员呕心沥血,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追根溯源,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行通俗化改编。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合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来源:当当网

项目推进中,孙颙主要负责文学创作工作。前期,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的赵昌平把所有中华文化历史典籍中涉及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做了系统性梳理,完成学术著作《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为整个项目奠定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厚实的文化基础。孙颙以此为蓝本,开始策划神话故事的连环画绘本系列,统筹美术组将文字转换为图画。

在美术和文字之间寻找平衡,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一万种艺术表现方式,要让画家在遵循每幅画背后学术依据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需要文学家的协助。孙颙要把文本里涉及到的重要神话内容梳理出来,形成画家能看懂的文字。

此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神话传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是半人半兽,但是文学和艺术的观点常因此产生分歧,以女娲为例,美术组认为将女娲画成蛇身不美观,而文学组认为改就是违背学术。后来经过研究,团队成员认为古人多有图腾崇拜,兽身很可能是古人的图腾。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决定人可以不画成半兽,但兽身要通过图腾呈现。在孙颙看来,这是在大量辩论中达成的契合,这种学术、文学、美术的碰撞是有趣且有意义的。

除了偏学术的连环画绘本,项目组还要开发一版通俗性的图文绘本,供青少年观看,这项任务自然也落到孙颙头上。孙颙原计划将图文版的文字部分写成史诗风格,但史诗音律方面的束缚,限制了故事的发挥。后经孙颙与几位青年作家讨论,图文版被改为散文形式,上市后受到读者欢迎。为了将书推向国际,孙颙与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合作将书翻译为英文版,在国际书展上引起轰动。“东欧的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相继出版了我们的英文版图书,虽然版权费少得可怜,但是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同意了。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海外读者对中华神话颇有兴趣,波兰出版社已经决定将书中的两个故事编入小学生教材。”中华灿烂文明能够在更大范围赢得关注点赞,孙颙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

追寻红色足迹 书写党的光辉

虽然年过七旬,孙颙却笔耕不辍,坚持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近年来,他参与“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调研各类档案,感受一代代共产党人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他写道:“为保护中央秘密文献库,档案守护者们长期坚守在地下室中,而且常年在屋内点着一盆炉火,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将档案立刻销毁。在这样密不透风的环境中,许多守护者患肺病去世,但是档案却完好保存至今。”这些无声的英雄总是需要传播者,孙颙将他们挖掘出来并为后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红色足迹”第二辑《暗夜里的星星之火》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来源:文汇报

在孙颙看来,写红色题材作品是一次温故知新的学习机会,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上海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能在我们身边一条很普通的弄堂里,就有好几处红色历史遗址。如果不去挖掘,谁又会知道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在疫情期间,孙颙撰写文章《聂耳、田汉离我们多远》,遍访《义勇军进行曲》词曲作者的历史足迹。从热闹的淮海中路到幽静的华亭路,在一栋栋传统的海派建筑和老弄堂里,孙颙再一次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前仆后继,听到聂耳和田汉英勇的呐喊。孙颙又讲了一段小故事:新中国成立之际,在讨论《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时候,有人提出,现在已经解放,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修改。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深思熟虑后,都认为不要改。周总理解释,虽然已经解放,但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孙颙激动地说:“这句话到现在依然适用,我们虽然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了,但始终要怀有危机意识,不骄不躁,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不断奋斗。”

新晋“网红”武康大楼里,聂耳曾邀王人美试弹《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即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图

一直以来,孙颙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笔尖流动的文字,至今仍然坚持写作。他遵循着丁景唐老社长的教诲,挑起传播中华文明的重担,用文字让老一辈党员的光芒绽放,为年轻人的道路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