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的诗歌手稿,暴露了诗人什么样的秘密
“从开始写作起,我走了很多路,也许有过弯路,但最后回到了原点,变成了一个孩子。”赵丽宏说。
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变形》收录了赵丽宏近两年创作的66首新作。新书首发的同时,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回望自我,凝视世界——赵丽宏诗集和手稿展”向读者展示包括《变形》手稿在内的60幅诗人手稿和20余本诗集。
在上海作家中,赵丽宏是较早开始用电脑写作的,但唯独写诗,他不用电脑键盘敲,而是在本子上一句一句写,不断写、不断修改。“有的时候写得流畅,有的时候写得艰涩,一边写、一边改,写不出来就在旁边涂鸦,画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图像。”
这本《变形》也是如此,利用差旅、等候、开会间隙等碎片时间,赵丽宏写自己的所思所想、片刻感悟。尤其是疫情期间,“遇到很多困惑,很多事情变得不可捉摸,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不了解,对自己的生命不了解,有一些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写诗是非常个人的事,是属于我的生命的秘密。诗歌就像我的‘生命史’,一个人安静地写、慢慢地写,把自己的秘密呈现在读者面前。”赵丽宏说,年轻时写诗,追求写得漂亮,文字优美、华丽,争取在每首诗里把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写得清清楚楚。“后来才逐渐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感受到一些人生的哲理、世界的秘密,但要把它们清晰地表达出来,或许再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完全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停寻找、思考、追问的过程中。”
“不是虚构的故事,是我亲历的现实,98岁的母亲,在她床边隐秘的角落,搭起一个小小的书架,用精致的画册做支架,用真丝的围巾做门帘,书架上,层层叠叠陈列着我送给她的书——她从字里行间知悉我心中所有的秘密,在她眼里,我依旧是那个羞涩寡言的男孩,站在家门口进退两难……在她的书架上,栖息着疲倦的归雁,母亲翻阅我的书就像在安抚我受伤的翅膀,整理那些破损残缺的羽毛……”朗诵艺术家刘家桢在现场朗诵了诗集中的《母亲的书架》。
“通过手写体而非印刷的文字进入诗歌阅读,在更正的痕迹和书写的习惯背后,读到诗人犹疑、寻找、自我否定和再度肯定的过程,这也是诗歌真正意义上的‘变形’阶段。还原、辨认、寻找的过程,同样发生在母亲阅读诗人儿子作品的时光里。在被阅读的过程中,诗人回到了他的童年,回到了个体记忆中,这又是一种‘变形’。”诗人欧阳江河说,这些年来,赵丽宏一直不停写作,他忠于语言的平实,他的表达和他的经验是配套的。正是这种忠实,让他的写作走得长、走得远。“《变形》给读者带来惊喜、启示、感动和教育,人们在被诗歌感染的过程中变成一个孩子,找出赤子童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年人‘成长’为一个儿童,这就是诗歌的功能。”
“这是一本‘苦熬’出来的诗集,诗人把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生命的感知乃至内心的纠葛,用诗歌的表现形态‘熬’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变形》中的诗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哲理不易写,写不好容易‘干’。这本诗集很好地处理了‘干’和‘润’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对语言的锤炼打磨。”
“我很喜欢捷克诗人塞弗尔特说过的一句话,诗人没有任何界限和隔阂,我们面对不同的世界,心里开出相同的花。”赵丽宏说,“这不会是我最后一本诗集,只要我还活着,还想让自己的生命有质量地活着,我还会继续读书、继续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