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就是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

2021-07-22

温馨提示:关注【西安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数字资源】【仁仁阅】收听更多精彩图书哦~

舞榭歌台,雕梁画栋,宫殿楼阁,拱桥卧波。这就是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

书名:《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作者:[中] 朴世禺

建筑的发展,不仅受工具与工艺的影响,也受数学发展的影响,尤其几何学是建筑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几何源于丈量土地,故其第一属性并非文化或审美,而是工具性。

最早的村落形成之后,从各户之间的用地尤其是耕地开始有意识地划分以来,几何便成了最重要的学科。之后发展出的种种“规划”活动,无论是耕田的分配、郡县的划拨,还是城池里坊的建设,都对几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可以说,在古代社会,几何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甚至能够影响该地区的制度建设。

在建造活动中,几何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场地的处理或对构件的定位,前者决定放线,后者关乎支模。在无计算机等设备辅助建造的情况下,能够在图面上用尺规精确画出的图形,才有可能在现场用线进行完全投射,或在建造前精细地加工模具。能做到这两点,最终才有可能呈现出能够被建筑师充分控制的效果,而非完全依赖匠人的操作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几何关系开始被重视起来,这种关系,我们称为比例;同时在空间上,也对结构要求更加严苛。在前计算机时代,为了便于控制这些空间结构的组织,同样需要在平面、立面和剖面上精确支模定位,故在几何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人们使用几何,同时逐步被常见的几何关系影响,产生了带有文化特征的审美倾向。

在世界建筑发展历程中,西方古代建筑史有着非常悠久的重视比例的传统,无论是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还是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的《建筑论》,抑或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都大量涉及古典建筑的经典比例与法式的追寻。其中最为出名的比例关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师们所提出的和声比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人们深信建筑与音乐相似,其独特的美感来自于每个空间中各维度特定的比例关系。其中最重要的黄金分割比例,即1∶0.618,至今仍对全世界的工业设计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从学习的角度对建筑中的几何关系进行分析,就如炼金术中所讲的“理解—分解—再创造”的过程,是我们理解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也能帮助我们打开当代建筑设计的大门。

这种分析训练在建筑师的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它与徒手尺规作图是同一件事情,是建筑学的基础,被称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并非狭隘地训练线条绘制,而是逐步培养学生用基本的几何形体与常见角度处理场地并设计房子的能力:有了模数,有了几何,图纸和现场才有沟通的可能。

对古时候的中国工匠而言,无论从代代传承的过程看,还是从实际建造的角度看,几何都非常重要。往严重点说,在古代,不考虑几何的设计都是伪设计,因其难以实现。

换言之,几何的精确性与通用性是超越语言、工具、时代与地域的。不论中外,几何都是最基本的建造知识或未经提取成知识的建造经验。这从《营造法式》中反复强调的那张圆方方圆图,以及匠人们口口相传的圆周“围三径一”、正方形“方五斜七”“方七斜十”、八边形“八楞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等口诀中便可确认,而“规矩”“方圆”“天地之和”等国人熟悉的字眼,也都体现着几何在古人追求建筑和天地与人的关系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自营造学社刘敦桢、陈明达等前辈开始,到傅熹年先生,再到如今清华大学的王南老师等,前辈们不断对越来越精细的实测图纸进行反复计算,不断通过方、圆、对角线等辅助线与图形对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的构图、比例与方法进行研究,至今已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充分证明古代匠人在营建的过程中对方圆作图比例等几何工具一以贯之的迷恋与应用,这些应用逐渐与我们的哲学、思想、审美乃至宇宙观相互影响,相互印证,最终形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本文节选自《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作者朴世禺,建筑师,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

建筑作为艺术门类之首,对文化影响深远。日常生活用到的“搭结构”“打基础”“入门”“进阶”“栋梁之才”“高屋建瓴”“关键”等词汇,都是从建筑学中发展而来,了解传统建筑脉络,能更深入地认识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建筑设计亦有营养。

本期推荐图书《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