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那个还不是只会吃东坡肘子的苏轼当学霸那会儿,都有什么光荣战绩?
苏轼,宋代词人,文学家,政治家,豪放派的创始人,文学造诣极其高深,留下众多著名诗词。对美食这一块研究也非常深厚,甚至研发了东坡肘子等多种自创的美食。在我们的印象中,像历史上出名的文学家一般都是仕途不顺,随意不羁,并且大多有共同的悲惨经历,那就是科举不第。然而苏轼则是个例外,他是活脱脱的一个应试高手,若要放在今天,他的应试成就完全媲美各省状元。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苏轼,这个学霸当年在那科举考场上有多光彩。
苏轼
苏轼
苏轼
京城开封,是苏轼声名鹊起的伏地,他的一生从参加科举从而成功登上仕途,在这京城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说实话完全是苏轼的个人秀场,几篇文章写出来,几场考试对付下来,可谓是名动天下,以及高深的文学造诣,甚至一时间说是洛阳纸贵都不为过。
京城开封
那么现在就来捋一捋他的具体战绩:
第一次考试:嘉佑元年也就是1056年,这年的8月,21岁的苏轼参加了开封府举行的举人考试,北宋举人考试应在秋天举行,故称之为“秋试”。就像那一年的秋风注定与历年不同,肃杀中透着欢喜,苏轼的心情,也是紧张中暗藏斗志。在这场考试之中,题目是两论一策。苏轼所写的两论分别是《儒者可与守成论》《物不可苟安论》,可惜的是他的策问试卷已经遗失,并且没有记载。紧张时刻来了,成绩公布,可惜他没有获得第一,平平无奇的考了个第二吧(偷笑)。此时苏轼应该还是略觉不爽的,要知道年轻时期的苏轼可不是看到豁达人生的老夫子,那时候可是有着一腔热血的,正如常言所说的,世人永远只记得第一名,而从来没有人会去关注第二名,我想苏轼,绝对咽不下这口气。这家伙应该得憋足一口劲儿,拿下后面的考试。
第二次考试:嘉佑二年也就是1057年正月六日,22岁的苏轼参加了贡举考试,苏轼一看人事安排,哟,巧了,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是谁呢?想必很多人都了解,这正是苏轼他师父,这老师亲自坐镇监考,这还不得轻松过关?想多了,这个时候欧阳修根本不认识苏轼,这时候的苏轼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而已,他也指望着这次考试大放异彩,得到朝廷的重视呢。天公不作美,当年的考试特别难,就像今年各地的文科高考考试一样(一言难尽)。“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是对应试者的才能做全面的考察。苏轼写的啥呢?分别是《丰年有高廪》诗,《刑赏忠厚之至论》,五道策分别为《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修废官举逸民》,《天子六军之制》,《修兵久矣而国益困》,《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历史的巧合,总是不停上演,苏轼所做的赋也遗失了,并且没有记载。并且更巧的是,这次考试中苏轼名列第二(苏子恐怕现在得吐出一口血来)。但除了这些,这次考试之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为这次考试,可是苏轼出人头地的转折点。考试中苏轼所撰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据记载,文章以忠厚立论,引用了古人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苏轼的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词十分朴实,当时天下文凤不正,“求生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简单来说就像现在某些碎片化阅读情况下,大量应用名人名言,网络文案堆砌而成的文章。但苏轼这篇却截然不同,梅圣喻读到苏轼的文章,认为其明白通畅而雄辩有力,大有《孟子》的风范,于是臣送给欧阳修,好了,拜帖相当于是送好了。欧阳修一看,高兴坏了,并且不由自主地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话什么意思呢,等于说欧阳修要给苏轼让流量了,又要捧红一位文学界的“小鲜肉”,当然了,并不是现在所谓这种明星,苏轼那是实打实的有文学功底的作家,人才。更为令欧阳修吃惊的是,他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尧与皋陶对刑法相互制约的例证,欧阳修一看,好家伙,这例子我都不知道,出自哪里也不晓得,这
不掉面子吗?那可不,欧阳修是有涵养的文学大家,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还是可以的,随即找来苏轼一问。这书是不是倍有面子?可算是出人头地了,谁知这家伙狂的没有边际,欧阳修问到此事之时,苏轼随口答道“何须出处?”史料记载,欧阳修听到这话对苏轼的豪迈相当欣赏,叹息了良久。我估计欧阳修这是傻眼了,被苏轼这么一弄给愣着了(自我想象,不必当真)。总之这场考试让苏轼捡了个宝,什么宝呢?那就是拥有了一生中最敬佩的师长欧阳修,欧阳修,此人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以奖掖后进为己任。所以当舒适出现在他的眼前,奇骏拔之灵气,其璀璨之文章,使得欧阳修“为抚掌,欢笑改容”。并且将苏轼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全心培养,他曾经心满意足的说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好了,宿舍虽然这次只考了个第二,但是却因为与欧阳修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出尽了风头。不过作为学霸免不了的就会受到质疑与嫉妒,当时朝野曾经有许多人嫉妒不满聚集而辱骂者成千上百,可是高人毕竟是高人,苏轼接下来立马写了几篇文章,跟发小广告似的传遍京城,一时间苏轼以其不出世之才华,平息了一切喧嚣,强者!自不必言!
而不久后,苏轼又参加了贡举的复试,好事多磨,这次他终于拿了个第一。主考当然还是欧阳修,这个时候至于有没有老师的帮一把,就不得而知了,谁叫他考第一呢?这些怀疑就得受着,嗯,考了第一我也不爽,这一次的经过就不加详细的讲解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网上查阅(心地善良)。
欧阳修
第四次考试:嘉佑二年也就是1057年三月初五,22岁的苏轼参加了宋仁宗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考题为《民监赋》《鸳刀诗》《重生巽命论》,更惨,其中只有《重生巽命论》流传于世。这次的殿试一共录取进士877人,其中进士及第262人,进士出身162人。值得开心的是,我们的苏大学霸退步了,考了第六(又一次偷笑)。
就这样几次考试下来,苏大才子成功进入了朝廷,学霸不愧是学霸,即使我们嫉妒,他真的很牛,以至于宋仁宗在读到苏轼兄弟的政策之后高兴地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有这样高的评价,可以说拿到现在绝对是碾压清华北大学子的存在。
苏轼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这考试,拦不住他前进的脚步,他的人生也因为这几次考试而越发光彩,不论他晚年多么豁达豪放,年轻时候通过应试走上了朝廷正堂才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所以现在的学生们,中国的应试考试虽然繁杂不堪,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他确确实实是一项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公平的成功之路,尤其是高考这种大型考试,一切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结果,学霸与学渣很多时候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苏轼从小也是受到其父亲苏洵的熏陶与教育,苦读了20年圣贤书,才能在科举考试上大放光彩,所以说现在的广大学生们还是要多多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