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流失海外近百年,天龙山佛首归乡重现“最美微笑”

2021-07-28

澎湃新闻获悉,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里。与此同时,“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今天起也在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为核心展品,综合运用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复原、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回归历程,展现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最新成果。

据悉,今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这一佛首曾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欢庆团圆。

历经曲折追索过程,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促成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回归原属地,今天上午,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并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天龙山佛首局部

回归的天龙山佛首

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展览现场

天龙山曾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东魏、北齐、隋唐,跨越近200年光阴,山崖上敲击声不绝于耳。历朝历代,顶尖的匠人在这里创造出璀璨的瑰宝,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见证中华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

天龙山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百年前,这座山历经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如今,佛首回归,此次展览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为核心展品,综合运用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复原、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回归历程,展现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最新成果。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534—720),形成25座洞窟、500余尊造像,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龙山唐代造像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世称“天龙山样式”,是同时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此外,天龙山石窟的开凿与北朝高氏皇族、隋唐贵族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天龙山石窟还反映了我国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重要节点。而石窟仿木结构建筑的八角柱、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雕刻精美、准确,则是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结构的重要补充案例。天龙山的人文历史与晋阳城的兴盛紧密相联,是反映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和唐代北都地位的重要实物。

天龙山第八窟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展览第一单元“乱世之殇”回顾了天龙山石窟经历的曲折历史。上世纪20年代,深藏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窟,被重新“发现”,震惊世界。然而,一些不法之徒内外勾结,石窟精华被洗劫殆尽: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部分造像甚至全身被盗……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天龙山石窟240余尊造像被盗凿,150余尊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藏,下落不明者不知凡几。中国石窟寺之劫,以天龙山为最。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展览精选20幅外村太治郎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天龙山石窟老照片及其与之对应的现状照片,以黑白图像形式展示。此外还呈现20件流失海外精美造像,以彩色图像形式展示。

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相册集图版35(第8窟北壁龛内佛像)

步入第二展厅“盛世之归”单元,你会觉得有穿越感,因为展厅被复建成了第八窟的模样,洞窟北壁、东壁、西壁佛龛及造像完全呈现到室内,佛首就被摆放在展厅正中间,营造出昔日“家”的氛围。这眼前的整体画面,会让人觉得内心安宁:佛首终于到家了。

仔细观察这尊佛首,你会发现她与镜头中的影像作品相比,更为可人。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双目微闭,嘴唇微抿,笑意含蓄,环绕四周,不管你站在何处观望,佛首来脸上微启的笑容都不会逝去。此国、此城、此山、此窟,佛首的微笑再一次在天龙山绽放,那份笑容,抚慰着中华大地上百年的离殇之痛。

展览现场

在展厅内,还展现了天龙山石窟出土的残碑、和造像残件,以及天龙寺遗址出土的一批石刻造像。这些珍贵的石窟遗珍也是首次向世人进行展示,尤其是一批唐代的佛造像文物,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堪称唐代天龙山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品。

天龙山石窟出土的残碑

一尊胡人造像,高鼻深目,颧骨微凸,还留着络腮胡,额头处却戴着一个“紧箍咒”,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佩戴的“紧箍”别无二致,这难道是巧合?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戴着“紧箍”的造像极其罕见。在另一尊胡人造像中,依旧是高鼻深目,眼睛微闭,但嘴角微微张开,面颊上依稀显示出小小的酒窝……“这些胡人造像都很有特点,从侧面反映出唐代时期太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

展览现场展出的造像

第8窟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凿成于隋开皇四年(584)。当时,隋文帝杨坚即将灭掉南朝陈叔宝,统一全国,结束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总结民族大融合的政治文化成果,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和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第8窟的凿建,反映了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风貌。

展览现场展出的造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造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造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造像

第8窟造像雕刻精美,形象生动。佛、菩萨和弟子面相圆润,肌体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北壁回归佛首面含微笑,祥和慈悲;龛外弟子和菩萨像身姿扭动,富有变化;窟门外两侧力士像威风凛凛、怒目而视,表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技艺。特别是窟顶二供养飞天壁画,手捧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隋代壁画,尤显珍贵。

经历百年漂泊,天龙山佛首的回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佛首回归,置身于林泉山水之间,能更好地诠释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原始语境,真实再现天龙山辉煌的石窟艺术。佛首回归还将为研究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隋代太原地区佛教、美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据国家文物局提供资料,同时参考澎湃新闻、文博山西部分资料)

延伸阅读:回归佛首与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天龙山石窟

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山西天龙山石窟的这一佛首今年曾亮相央视春节晚会,天龙山石窟在历史中是怎样的风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历“灭顶之灾”?澎湃新闻记者试图从一系列史料中还原佛首与石窟的故事。

在亿万观众的注目下,这尊佛首或将成为成为迄今已来最有名的佛首,它显得那么雍容又独特,而它曾只是整个天龙山石窟中的沧海一粟,论年代,它不如东魏、北齐“入住”的几尊时代早,也不如第9窟中的佛像那么高大,而现在它需要承担着整个天龙山石窟在上世纪20年代会毁于一旦的历史来发人警醒,供人凭吊。

而天龙山石窟在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风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历灭顶之灾?这件佛首又曾身处怎样的环境中,作为窟中的主尊,有哪些佛曾陪伴着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