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

Image 2021-08-02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越王剑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越王剑局部图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双龙同体玉器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镇墓兽

越王剑的发现让平粮台名声大噪

这么早的一座城,到底是咋发现的?

其实,平粮台遗址的发现十分偶然!

此地,相传是《诗经》讲到的宛丘,《诗经》中《陈风·宛丘》描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这是一个有着浪漫且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地方。

1979年5月的一天,大朱庄两名村民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一把类似长剑的东西,从此打破了这座村庄的沉寂。这把剑,就是鼎鼎大名的越王剑——越王勾践第四代孙越王不光的剑。

越王剑的发现,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经过初步考察,认为这里是一处值得开展考古的地方。

1979年夏,省文物考古专家曹桂岑带领着周口地区(今周口市)文物考古训练班的学员来这里实习,他们选了一座东西方向的墓进行发掘,当寻找到墓坑时,突然发现墓内填充的夯土拐了弯,不像一座墓的形状,这让他们感到很奇怪。

他们仔细分析比较了夯土的软硬程度,判断这是另一座南北方向的墓打破了原来那座东西方向墓的墓道。从出土的文物判断,南北方向的墓是汉墓,而东西方向的墓是楚墓。在楚墓的墓室里,他们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还有一把青铜剑,但这把剑的柄已经残缺,从剑上的铭文看,这是一把越王剑。

截至目前,淮阳一共发现了4把越王剑。1979年夏季,在平粮台楚墓里发掘的这把剑,剑柄残、扁颈、首圆,上有错金鸟篆铭文9字“工人冂工人冂工人冂”。剑格正面4字“王戉(越)戉王”,背面字“佳(惟)匠冂”是造剑的工匠名。另从平粮台附近村民中征集的两把越王剑(含大朱庄村民取土时发现的那把),均保存完整,一把剑长57.9厘米,剑格正面错银鸟篆“王戉(越)戉王”4字,背面“佳(惟)匠尺佳匠尺”6字,剑首“其丙率尺七之其丙率尺七之”12字。另一把剑长61厘米,铭文形制与上剑基本相同。第4把越王剑是1983年9月淮阳古墓盗掘事件发生后被公安机关查获的,长60厘米,有错金鸟篆“戉王戉王”等字。这些剑的共同特征是一般长度在60厘米以下,剑背呈直线,前锷收狭,两从均平,剑首为圆形,在剑格的正背两面均鸟篆书铭文10字左右,皆有“越王”二字。

越王剑被发现后,很快引起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平粮台相继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大遗址保护中心主任贾亮说,1995年以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在平粮台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和平粮台文物保护中心,以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中长期保护规划。

这么精美的越王剑主人是谁?千里之外的越王剑,又怎么会出现在龙山时期的平粮台古城呢?

考古专家通过对近10座墓葬的发掘,证明了这里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国至汉代的墓葬群。通过考古资料显示,具有诸侯王级或贵族身份地位的人才佩带这样重量级的剑。淮阳在春秋时属陈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了吴国,吴国的青铜剑被越国据有。后来,楚又灭陈,陈国皆为楚地。公元前278年,楚自郢(今湖北荆州)迁都于陈。从历史上看,淮阳自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都是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所以淮阳一带楚墓众多,越王剑不外乎由赠与、陪嫁、战利品这三种方式出现的,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越王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平粮台遗址中还出土了镇墓兽。1985年,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高1.2米,鹿角人身,跽坐,双手向左右平伸。兽目较深,高鼻,张口,赤身,仅下腹裆部穿“内衣”,通身呈朱红色,嘴唇涂红色,“内衣”为黑色,是驱除鬼魅用于守护墓葬不被打扰的神秘鬼怪。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代时期的埋葬习俗、谶讳迷信思想、泥质雕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泥塑镇墓兽,镇墓兽下身裆部穿的“内衣”,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内衣标本。镇墓兽,既让我们感到新奇,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汉代的厚葬文化。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排水管道

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

在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发掘并复原了城内完整的排水系统,由城内居址日常排水、城墙排涝和城门通道排水几部分组成,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

“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在一起,或纵穿城墙基础,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两端有进、出水口,与城内的东西或南北向的排水沟相连通,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平粮台古城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其中,考古学家最早发现的是南城门“门卫房”通道下的一组陶排水管。这组陶排水管和沟渠位于南门门道的路面之下。首先在门道下挖一条城内高城外低并且上宽下窄的沟渠,然后在沟底铺一条节节相套的陶排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设两条同样规格的陶排水管道,形成一个“倒品字形”的管道组合,然后用料礓石(就是黄土中自然形成的钙质结核)和土将沟渠和陶管道填埋起来,上面再铺设掺和了小石子和碎陶片的进出城门的路面。

在南城门东侧城墙内,后来又新发现了两组陶排水管道,它们均纵向穿过城墙,有早晚先后顺序,并不是同时使用的。每组排水管道皆有一定的坡度,也是城内高于城外。城内联通有进水沟或洼地,城外通过沟渠排向外侧的壕沟。从这两组排水管道和打破南城墙的沟的情况分析,平粮台古城在使用中,曾饱受内部水患的困扰,如何将城内的积水有效排出城外,一直是古城先民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从第二组陶排水管道打破城墙的情况看,这一时期很可能城内出现了内涝,早期铺设的管道堵塞或者排水不及,迫不得已将城墙拆毁(或冲毁)一部分用于排水,待水患过后又重新修补城墙缺口,并再次铺设排水管道用于排水。这一动态的筑城、排涝、修补、维护等过程,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平粮台龙山时期居民的高超智慧和生活场景。

为解决城内排水,高土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均分布有排水沟。2019年的发掘,还在长排房址靠近中轴线的位置,发现了东西向埋设于房前坡脚下的陶排水管道,用管规格都跟城门及城墙内的管道完全一样。这组东西向的陶排水管往西联通一条南北向水沟,而水沟的另一侧就是这座古城的“中轴”大道。

陶质管道,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从平粮台古城开始出现的一项重要发明。这个遗址出土的陶排水管道,不管是城内还是城门城墙处用的,都是大约35厘米至45厘米长的直筒型,两端口径有明显大小之分,小头一般直径23厘米至26厘米,大头则为27厘米至30厘米,壁厚和表面拍制纹饰都很相似,显然已经是专门化生产下的标准化产品,也因此证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一项统一规划,由社会群体共同实施的公共性设施。

我国古代城市考古中,排水系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这种陶排水管道技术在平粮台古城最早出现,一直从商周沿用到秦汉,甚至在汉长安城还可以看到节节相扣的陶质水管,此后才因技术更新逐步变成砖石结构的暗渠、水沟和河道。

其实今天的现代化城市仍然深受着水涝灾害的影响,首都人民每年的暴雨季都有环线变成护城河的体验,可见古今相通,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水资源的管理,是从平粮台古城开始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龙山道路及车辙

平粮台古城遗址中的车辙痕迹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黄牛骨骸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黄牛卜骨

年代最早的车辙痕迹 出土一批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等级遗物

在南城门内早期道路西侧,还发现了车辙痕迹。车辙宽0.1米至0.15米,深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0.8米,研究者认为是“双轮车”的车辙印迹。考古勘探可知,该段东西向道路向东延伸并转弯向南,直通南城门。

C14测年数据显示,这些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这很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将我国双轮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400年。

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龙山时代区域中心,平粮台古城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遗物。

南城门附近第二期道路垫土中出土的玉冠饰残片,形状和加工特征与石家河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物近似。这说明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娴熟的制玉技术,在那时,平粮台这个地方同南方的长江流域和北方的山东地区海岱文化都有过文化交融。

排房室外堆积中,出土了一件可复原的龙山时期刻画有对称的复杂兽(象)面纹形象的陶碗。在那个时代我们先民的图腾,让我们不由想起以下两点:其一,河南省古称豫州,按照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的解释,乃是邑、象的结合,意思是大象之地。其二,据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驯服大象的人是舜,说的是舜的父亲瞽叟和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曾两次谋杀舜,但都被舜成功逃脱,而且事后舜毫不计较,仍然孝顺父亲、友爱兄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他们,使象改邪归正,史称“虞舜服象”。也有专家认为,虞舜服象是因为他驯服了大象。

总之,象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且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此象形纹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原曾经有象的历史。

城址内还发现有4具用完整的黄牛进行祭祀的遗迹。此外,牛肩胛骨还被用于占卜,使用牛骨制作骨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不难看出,从陶寺遗址已经发现的高规格用猪祭祀到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用牛祭祀形式,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黄牛是龙山时代才进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种,在平粮台龙山城址的发现,对研究起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传统的粟黍农业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平粮台古城遗址还出土了龙形玉佩、玉璧、青铜器等,截至目前,共出土精美文物6000余件,陶片等标本更是数以万计。

平粮台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最早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也为研究早期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豫东地区早期的区域政治中心,平粮台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整座平粮台古城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座落在一个50万平方米的台地上。截至目前,仅发掘了8600平方米,其更多的秘密还埋在地下,神秘的面纱有待进一步揭示。

目前,平粮台古城遗址第二次主动发掘历时5年己顺利完成,接下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各专业门类的考古学家们会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这些年经过科学发掘提取的各类考古资料和信息。对平粮台古城的系统研究,随着发掘的结束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平粮台古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工作站建设均已启动,这无疑会为将来这个重要古城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坚实而多元的平台。

平粮台古城遗址,不管是它的建筑格局,还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都反映了我们先民的文明足迹和智慧创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平粮台这一方土地的开放和包容也让我们思考唯有开放包容才能繁荣发展。同样,我们也感叹现代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