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汉朝人是怎么吃火锅的?为什么他们喜欢一个人在角落里吃火锅?

2021-08-04

说起火锅,吃货们都不陌生。每到寒冷的冬天,能吃上一口火锅,真是人间的享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火锅其实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汉代,火锅文化就进入了家家户户。尤其是川渝地区是火锅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说是火锅之乡。

那么,大家可能会好奇。汉代人是怎么吃火锅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锅底,他们蘸什么样的配料?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用什么样的火锅?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汉代的火锅文化。

一、火锅锅具

汉代的火锅锅具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存在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上得到答案。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青铜染器,上面刻着“清河十官”四字。回顾这件青铜染器的历史,可以确定它是西汉时期清河国的一件餐具。

清河厨官的外形和造型很特别,分为染杯和染炉,整体看起来更像一个锅炉。据研究人员推测,这位清河食官就是当时人们用来做饭的火锅。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类似的青铜染器。最早的时代属于西汉。这说明火锅文化起源早,分布广。

2015年11月4日,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青铜染缸。此青铜染器为三足器,结构稳固,装饰精美。里面还有人用过的痕迹,甚至还有栗子等残留物。

二、火锅调料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种文物为什么叫“染色”器?事实上,“染料”在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调味品。 《陆氏春秋》中有相关记载:“染料,酱油”。调味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我们可以在《周礼》一书中窥见古人使用调味品的历史记载: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由此可知,当时周天子的饮食是多么的丰富。有六种饭食,六种畜肉,六种饮料,所谓“八宝”和各种酱料,比山海美食还要夸张。在《礼记·内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调味品的详细介绍: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

包括肉桂、生姜、大葱、韭菜、大葱、芥菜、花椒等调味品,都已经登上了人们的餐桌。然而,直到明朝,辣椒才传入中国。从此,辣椒酱也成为了火锅调味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三、火锅底料

说起现代火锅底料的种类,黄油、番茄、蘑菇等火锅种类数不胜数。令人惊讶的是,其实这些火锅食材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著名历史学家倪方六曾说:

“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种类的火锅,包括青铜火锅、铁火锅、陶火锅;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多种汤底结合的鸳鸯锅。”

《三国志》中有丁丁的记载。魏国刚建立时,著名书法家仲佑随官入爵,任相国之职。为了表扬他的功绩,曹丕给了他一口“五熟釜”。什么叫“五熟釜”?其实就是可以分成几个格子的火锅,和我们所说的鸳鸯锅是一样的。

四、火锅的“分餐制”

在我们现代社会,吃火锅是为了营造气氛,营造热闹的气氛。我们总是喜欢一群人坐在一起分享火锅美食。那么,汉代人们是怎么吃火锅的呢?最早关于吃火锅的文献记载是在汉代。当时,“火锅”被称为“锥桶”,字面意思是知道它是一个s商场餐饮器具。的确,汉朝在先秦时期就有分餐的习惯,人们通常是分开坐的。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汉代用来放食物的桌子很低,相关的餐具又大又重。如果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就像我们现在吃火锅一样,会很麻烦,也很不方便。因此,当时的人们习惯于分开吃饭。

而且,从汉代出土的青铜染器可以看出,染器的体积并不大,容量只有250~300ml左右。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青铜染缸最多只能容纳一个人的食物,如果再多,就装不下了。

让人发笑的是,汉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准“勾搭”别人的妃子。因此,在汉朝时期,饮食上盛行“分餐制”,大佬聚在一起吃一顿饭还是很罕见的。

概括

饮食文化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丰富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火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不得不说,汉朝真是一个“火锅时代”,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乐趣,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