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黄利民先生的“我与《天汉》” 优秀文章

2021-08-06

疫情未结束,防护勿松懈

我与《天汉》

我不是一个喜欢收藏书籍的读者,虽然也读过一些书,订阅过各类书报杂志,可除了个别工具书,基本上都是“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很少有成套的书保存下来的。但在我的书架上,却收藏着一套五十多本从创刊号到今年最新一期的期刊杂志——《天汉》。每当有喜欢读书的朋友来访,我都会自豪的向他们介绍我的这套由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主办、曾经由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汉中本土杂志,和他们聊一聊《天汉》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天汉》背后的故事。

2007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天汉》杂志。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和本土地域文化爱好者,我立即被它里面浓浓的汉文化研究内容和汉中地域特色文化所吸引。尤其是姚璞先生在2006年创刊号发表的《开发汉文化历史资源 打造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和2007年第一期(总第二期)发表的《研究汉文化 弘扬汉文化 为汉中更添魅力而努力》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汉中人,生活在汉家发祥地,沐浴在汉文化中,对汉文化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从此,我对这本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天汉》杂志充满了期待,每当新一期出版,就渴望能第一时间拿到手阅读。《天汉》成了我向各位专家学者了解和学习汉中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通过杂志设置的“天汉论坛”、“汉文化研究”、“汉风汉俗”、“汉迹遗存”、“汉上人物”、“咏汉华章”、“文艺天地”等栏目,这些年我拜读了姚璞、王蓬、郭鹏、梁忠效、孙启祥、蔡云辉、沈伯俊、万敏杰等汉中及全国各地学者关于汉中历史文化的学术文章,尤其像梁忠效先生的《汉中三国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述》、《论汉中汉文化的影响与文化旅游开发》,孙启祥先生的《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汉中的文化定位及地理与文化缺陷》,郭鹏先生的《关于汉文化的研究思考》、沈伯俊先生的《“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谭良啸先生的《略论中国的“三国热”》、郭荣章先生的《曹操在汉中的轶事探述》、张东先生的《如何认识定军山之战》、王蓬先生的《汉水、汉中、汉文化》以及河南大学李振宏先生的《汉代文化研究需要引起新的重视》等学术研究论文或诗歌散文作品,使我对汉文化和三国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汉中有一个响亮的对外宣传口号——“两汉三国真美汉中”,这充分说明汉中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就是两汉三国文化,而《天汉》期刊每年上百篇的文章,使我对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汉中是大汉王朝的发祥地,汉初的刘邦、萧何、张良、韩信,以及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在汉中留下了足记,留存至今还有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和萧何堰、张骞墓、雍池坝、丁公墓等汉代印记。汉中也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区,三国时期的曹操、夏侯渊、张郃、徐晃、钟会、刘备、诸葛亮、魏延、马超、姜维等曾在此驻守或征战。褒河“衮雪”二字,气势磅礴,折射出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英雄气概。古虎头桥,见证了魏延被马岱所斩的悲凉结局。武侯墓、武侯祠,一代智星诸葛亮长眠定军山,大名垂宇宙,受人世代敬仰。在如此浓郁的两汉三国文化氛围和《天汉》杂志众多著名学者的引导下,我也尝试着写一点文字,发掘汉中的历史,记录汉中的美好。

2009年第一期(总第九期),《天汉》刊载了我的一篇小文章《武侯墓的传说》,从此,我既是《天汉》的读者,也成了《天汉》的作者,陆续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和心得。如《三国古战场——天荡山》、《诸葛亮修筑的汉城在哪里》、《从“天狱”“鸡肋”浅析曹操对汉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定军山之战与汉中之战》、《刘备夺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我见》、《浅谈皇塘地域文化开发利用的价值》、《寻访汉水源、探险大鱼洞》等,还有一些随笔杂记如《童年的“吃喝”》、《我的老家》、《茶乡行》、《襄阳行》、《元月的雪》等也有幸在《天汉》发表,使我有机会与各地的读者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学习。

后来,因为《天汉》杂志,我结缘汉文化研究协会,2010年被吸纳为协会的会员。走进汉文化协会,我才了解到协会的艰难、《天汉》的不易、会长姚璞先生的无私奉献。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是一个由姚璞会长一手筹办并由汉中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间社会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固定场所,全靠着姚先生对汉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把一群有文化情怀的人聚集到一起,以《天汉》杂志为平台,深入研究和发掘汉中市两汉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为汉中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出谋划策。同时协会还组织会员还走进工厂、学校、农村宣传普及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一名有十多年会龄的老会员,我为汉研协会做出的成绩而自豪,为姚璞先生为汉中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而点赞。

到今天,协会成立和杂志创刊都已十五个年头,《天汉》出刊已近六十期,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但在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中,汉研协会的作用举足轻重。正确的宗旨,鲜明的特色,使得协会和刊物能够历经风雨十五载而茁壮成长。所以我也祝愿协会能够在姚会长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克服困难,蒸蒸日上,更希望《天汉》能够越办越好,成为汉中文化的一个靓丽品牌。作为会员,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协会的工作,积极为《天汉》撰稿,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黄利民,武侯中学高级教师。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理事,汉中市刘备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勉县历史教育学会会长。教育教学之余热衷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普及工作。

END

SUMMER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