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说】为什么人生离不开诗?

Image 2021-08-07

雨中的燕子栖息在屋檐,池塘的蛙声零星散乱,乌云好似压在树头,荷塘里却是清新一片。虽说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但此情此景,让我来不及吃饭。抱起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一边读着苏轼的一首《蝶恋花》,一边思考仿写起来。近一个小时之后,终于凑成了不太成熟的词句。

蝶恋花 雨

栖燕倦飞斜数点。

雨落池塘,惊起蛙声乱。

云密天低村舍暗,

窗台敲曲声声慢。

清水芙蓉憔悴面。

几日闲愁,却怨相思浅。

但见微风吹又断,

梧桐树下青一片。

写罢,才意识到早已饥饿难忍,但心中还是十分欢喜,自言自语了句:真是少什么也不能少了诗歌啊!那么,人生为什么离不开?或者说,诗里到底有些什么,让我们向往、痴迷?

诗里有微言大义。古人的诗为什么耐读?不是简单地因为它们是用五个字或七个字等形式写成,而是因为言之有物、有情、有意。好的诗歌寥寥几句却意味悠长,胜过千言万语的无病呻吟。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首诗歌若是没有志趣和情感的表达,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非但毫无生气,也定然算不得一首好诗。而志趣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又有许多种,诗歌的好处便体现在炼字的工夫上。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终得到众人的青睐。字句越凝练,内涵越丰富,诗歌的写作难度也越高,而诗的意蕴也最值得咀嚼品味。

诗里有平仄格律。诗的韵律美是公认的。古体诗虽然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但也都在有意无意间追求一定的韵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则,并非随便几个字凑在一起就能称作绝句或律诗。遵循平仄,让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得到很好的展现,即使不得已使用了生僻字,人们读起来仍感觉自然顺畅,好似浑然天成,不带半点矫揉造作之感和故意雕琢的痕迹。汉语博大精深,诗里的汉语更是魅力无穷。通过对所读诗歌的模仿写作,逼迫自己不断探寻研究某个汉字的音形义,再加上对平仄格律的学习,这读诗的过程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诗里有人生阅历。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志趣和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变迁。无论是诗人因何被贬,还是他到何处游历,都借着诗表达出对当时社会和人文的体会与感悟。一首诗代表了诗人的一段人生阅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韵与气象。成百上千个诗人写出浩瀚如海的诗歌,便造就了万千姿态的人生。这人生,不管是忧郁的,还是畅快的,是悲惨的,还是得意的,在我们读者心里都是真实动人的。李贺的诗用典极多,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这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诗歌的喜爱。诵读他的诗,总能感到他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苦心造诣而来,却又那么贴切、形象、鲜明,这也正是呕心沥血的真正奥义所在。那些早已消逝的人和事,在一词一句中显得如此鲜活可亲。诗人们或许不够伟大,但他们短小精悍的诗歌,却彰显出他们所经历或拥有的伟岸气魄与情怀。

诗里有生命哲学。不可否认,中国古人对诗歌的喜爱,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逻辑推理和自然科学的探究。但这绝不能成为反对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理由。事实也证明,在自然科学日益发展发达的今天,诗歌对人们心灵的塑造甚至整个社会秩序的规范,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歌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可见一斑。对于个人而言,诗歌的功用不仅仅在于怡情,更在于让人们学会用诗意的视角去看待和体味人生。当年,曹孟德吟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今日,我们倒可以说,何以释怀,唯有诗情。诗人的人生之路在千年之后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我跟随他们的纤细足迹感受他们的点滴思绪。或许,有的人读诗读到的苦闷失意远远多于豁达洒脱,叹惋,叹惋,终究还是叹惋!可生命的意义恰恰在叹惋声里得到了更高的升华。富有诗意的生命是必定深沉的,而不是浮夸的,必定是雄浑的,而不是菲薄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