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从“孝妇河畔”远航
文 | 冯彦伟
1983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转折,我正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徘徊着。
我从部队回到了依恋多年的古陶镇,安排在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山东博山陶瓷厂从事宣传和文秘工作。从部队到地方,深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我想重新捡拾一个遥远而懵懂的梦。
我白天忙着工作应酬,晚上加班加点写材料,还忙里偷闲琢磨着写点东西,时常深更半夜肚子里有了点小东西,就一骨碌起来,匆匆记录下来。记下来的这些东西多是来源于古陶镇的。我感到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近似于报刊上经常发表的散文,于是就冒昧地把这些东西寄往各大文学刊物,但收到的多是退稿信。看到一封封的退稿信,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自己虽然有点文字基础,但是从部队到地方多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离文学的门坎还差好大截。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淄博日报》副刊部的主任吕奇先生,当时的副刊叫“孝妇河畔”。在言谈中透露了自己写作的一些想法,听了后他鼓励我给副刊投稿,并顺手带走了两篇。过了不长时间,“孝妇河畔”在头题的位置,发表了我的散文《野菊》和《孝妇河畔的恋歌》,萍水相交的吕奇先生还专门为我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长信。
那天读吕奇先生的信十分激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老报人对古陶镇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的期望,从他工正潇洒的每一页的稿笺上,都带着古窑的韵味,每一行的笔迹,都点燃起古窑的火焰。一度在文学的盘山小路上寻觅的我,本已心灰意冷的创作热情重又燃烧起来。对自己、对文学重新树立了信心。古陶镇人生的切身感受,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炼火的闸门。我选定了今生注定写不尽的古陶镇作为临摹的对象。我选定了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散文为表现形式。从此我再不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徘徊。
我深深感激着“孝妇河畔”,所以不断地为它写稿。从“孝妇河畔”到现在的“柳泉”在关注着无数作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关注着我的古陶镇散文。《陶镇古圆窑》《陶镇的墙》《窑神庙》《重读古圆窑》等渐渐地频频露面。有的编辑还热情地指导着我并建议我往某些报刊投稿,一些较有文化底蕴的散文开始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旅游报》《新大陆》等推出。有的还被收入《新散文诗选》等书籍。
2000年3月,我与延华弟的散文集《春天的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们的又一部散文集《古窑韵事》也于2004年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前些日子“柳泉”又发表了我的《套五盆》和《刻瓷》等,我从本心里感激各位老师的关照,还有朋友发来信息,约我写点关于报庆的稿子,感谢报社,对我的真诚的帮助和信任,我也不揣冒昧,献上浅陋的文字,表达出一个热心报刊事业的文学爱好者的谢忱,并作为55年报庆的祝福。
作为一名出生在陶镇的作者,通过《淄博日报》文学副刊这样一个繁茂的园地,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我还结识了不少或远或近的朋友。她是友谊的港湾,我珍视这多年来的友谊。
也许我会成为一只扬帆远航的船。
但永远也不会忘记哪是我难以忘怀的港湾。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