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收藏那些事·征文选登(十五)】我与实寄封的难舍情结
编者的话
“赵涌在线36年 | 我和收藏那些事儿”征文比赛获奖名单已公布,我们陆续刊出获奖作品,以飨藏友。
利用“职务之便”玩收藏?读完却只想为他点赞!请看邮友李汾生的文章《我与实寄封的难舍情结》。
作者 李汾生
我今年69岁,曾在检察机关办公室工作了近30年。起始是1985年2月,那年我才30多岁,内勤、统计、档案都干过,收机要和发机要是日常工作。
回想起来,曾经有二、三年时间,几乎是天天跑邮电局机要科发机要。我们市检察院(地级市)发机要不贴邮票,是邮资总付,一月一结,会计转账,但临汾17个基层院发来的机要信函,都是要贴邮票的,有的机要信由于寄来的是厚厚的诉讼案卷,邮票肯定不会少贴,发一封机要信贴二、三十元钱的邮票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毫无集邮藏封意识,任“邮花”每天重重叠叠在眼前飘,却视而不见。现在想起来真后悔,用山西晋南这一带的话来说,这娃真憨、真傻!“难道你就不看书,不知道邮票是方寸艺术,是国家名片,实寄封件件都是孤品。”
毕竟还是有觉悟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年代。看见有好看的邮票就把信封保存下来,信封基本上是不扔了,有时甚至还要看看废纸篓,检查一下有没有同事把好邮票、好信封扔了,捡个漏。在我接触的同事诤友中没有人重视这个“小技巧”。
一天天,一件件,我把收集到的实寄封集中存放在办公桌下边的小柜柜里,时间长了,积攒的还真不少,退休时要用纸箱子装,真是一番文人雅兴的别样风情。
我的“动力源”可以说是来自信札收藏大家方继孝,看他的书,受他的影响,早年他在北京潘家园寻觅老信封的传奇经历和故事告诉我,信封是宝贝,名人信札是财富的同义词!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件2006年5月从山西永和寄到临汾的机要实寄封,信封尺寸32 × 23公分,由山西省邮政局监制。信封反面贴了J.176和平解放西藏四十周年(2-1)邮票40张(图1),很有纪念意义,这常常让我思绪飞翔,兴感怡悦。
(图1)
当然,还有少量的机要实寄封,贴的是小型张邮票,例如笔者收藏的一件2004年的机要封,贴的是2002-12M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小型张8元一枚(图2),缩小效应形式美、总体美、色彩美,大气恢弘,给人以美的享受。
(图2:中间为小型张实寄封)
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把自已的《实寄封珍藏册》拿出来瞅瞅,它那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鉴赏价值让我着迷陶醉,这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虽然我不会唱昆曲晋剧,不会伏案书法篆刻,不会设计时装霓裳,但我也是一个有艺术情怀的集邮、集实寄封的“艺人”,假如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书柜实寄封。
01
(作者收藏的部分实寄封)
我认为要让一枚信封成为一件文化艺术品,需要寄信人、收信人和邮政职工的共同努力。
自从结识了“赵涌在线”这个平台之后,我就经常琢磨思考,在实践中学和悟。“在线时”我有时会在手机上截图,然后把一张张邮品及文字信息打印出来,便于鉴赏学习和对照参考,一本绿皮的《新中国邮票图鉴》工具书帮了我不少忙。
我十分敬佩这个公司“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衷,我十分佩服这个公司员工爱岗敬业的操守和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我在这个平台上拍卖过不少邮品,收获颇丰。我的晚年业余生活因“赵涌”而精彩,赵涌在线我在线,海内外千百万会员天天都在线!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