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鲁迅在上海留下的足迹,一起来追寻!
鲁迅先生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1927年10月3日鲁迅偕夫人许广平抵达上海,从此在上海定居。1936年10月19日因肺病医治无效,他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出版了别具特色的小说《故事新编》。此外,鲁迅还创办众多杂志,创作多部杂文集并进行大量翻译工作。鲁迅的思想与作品作为文化财富广为人知,他在上海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详见东方网红色之声的报道。
横滨路35弄23号
景云里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横滨路35弄,建造于1925年,它西临横滨路,东邻窦乐安路(今为多伦路),弄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八十多年前,这里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鲁迅在上海的第一处居所位于横浜路35弄的景云里,也曾在这里生活两年零七个月。这条里弄位于“越界筑路”的华界一侧,虽是刚刚建成的新房,但是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煤气。鲁迅以其当时的经济力量,也只能选择这样的地方。
拉摩斯公寓
拉摩斯公寓即现在的北川公寓,座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079-2099号,1928年由英国人拉摩建造,钢筋水泥四层建筑,算是当时的高级住宅。
1931年4月25日,鲁迅与冯雪峰一起编订《前哨》创刊号。柔石、冯雪峰、史沫特莱和内山完造等人经常造访住在拉摩斯公寓的鲁迅。
△1931年,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左联”五烈士的暴行,鲁迅与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一起编印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前哨”两字由鲁迅题写后刻在木板上,最后印到书上空白处
1932年夏、秋间,鲁迅在拉摩斯公寓会晤了在上海治病的红军将领陈庚。瞿秋白也曾在此两次避难,并与鲁迅结下深厚友谊,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与日记中经常出现瞿秋白的化名。
△素描《鲁迅与瞿秋白》(徐悲鸿画) (来源:常州政府门户网)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后,鲁迅处于安全以及海婴健康的考虑迁出拉摩斯公寓,于1933年4月经内山完造介绍搬至大陆新村9号。这是独门独户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煤气、卫生、冰箱俱全。
大陆新村
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是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如今已成了中外游客必到的旅游点。它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的房屋,是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1931年落成的。鲁迅先生1933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携许广平及儿子海婴迁入,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弄堂
内山书店
日侨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初在北四川路魏盛里(即四川北路1881弄,今不存)。1929年迁至施高塔路11号(山阴路旧称施高塔路,Scott Road,今址为四川北路2048号),为坐北朝南西式砖木假三层楼房。
1927年,鲁迅在内山书店购书时与内山结识并结为挚友。内山书店吸引了众多中外文化人士,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鲁迅不仅是内山书店文艺漫谈会的常客,与中日文化人会面,还与内山合作,举办“世界版画展览会”“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会”“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等,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同时,他与内山在上海举办暑期木刻讲习班,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木刻技法讲习会。
内山书店与鲁迅和其他的左翼文化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通过销售左翼进步书籍,举办文艺“漫谈会”等形式,推进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经过内山介绍,鲁迅在虹口与日本研究者增田涉、作家佐藤春夫、横光利一、金子光晴、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等相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与山本实彦的会面,促成鲁迅与改造社的直接合作。鲁迅向日本介绍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并作《中国杰出小说》的小引。1936年6月,《改造》开设“中国杰出小说”专栏,陆续发表鲁迅推荐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作品。首篇发表的是萧军的小说《羊》。1937年该社出版《大鲁迅全集》。
△鲁迅在内山书店
公啡咖啡馆:多伦路8号
现址四川北路1915号(原址1093号,旧建筑已拆除改建为7层商厦)。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界的一些会议或著名进步人士的约见,往往就在公啡咖啡店的楼上进行。
△公啡咖啡店20世纪80年代建筑旧影
“公啡”离鲁迅寓所及内山书店等都较相近,因此鲁迅经常在此会友交谈。
走到四川北路和多伦路的交界处,没几步,就看到了墙上公啡咖啡馆遗址的金属铭牌还有匾额。可惜,匾额还在,却通往不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公啡咖啡馆已变身为多伦路上随处可见的“古玩店”,在新和旧的夹缝里,尴尬地生存。来踩点的朋友,只能与这块匾额合合影了(馆内旧书书店亦无处可寻)。
卡德路史沫特莱寓所
△ 1947年地图中的史沫特莱寓所一带
在奉贤路68弄西王家厍(原门牌石门二路41弄,奉贤路拓建后启用现址),系花园洋房住宅区。1928年12月,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翌年到达上海。鲁迅与史沫特莱相识是在1929年底,之后交往甚密。
△鲁迅在荷兰菜馆,1930年9月17日史沫特莱摄
1931年初,史沫特莱因健康原因欲离华修养。在离沪之前,鲁迅与几位青年作家特去史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的寓所拜访,畅谈了一晚。如今,通过设在弄内的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可了解到老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日西王家厍花园洋房沿街风貌(张渊源 摄)
功德林蔬食处
△功德林黄河路店门旧貌
1922年4月创办时设在北京路,一年后迁黄河路43号,临近南京西路国际饭店。1930年8月6日,内山完造邀请作家、画家、记者等参加“上海漫谈会”,谈论文艺等问题。参加人员除鲁迅外,还有田汉、郁达夫以及日本旅沪的文艺爱好友人等。鲁迅应友人邀请参加的漫谈会往往也多在咖啡店或菜馆里举行。现“功德林”在南京西路445号。
金城大戏院(黄浦剧场)
△1934年时的金城大戏院
在北京东路780号。1934年2月开幕,设有1600余只座位,虽少于“大光明”,但也与大上海、国际等影院旗鼓相当。1934年和1935年,鲁迅在“金城”看电影和演出。1958年金城大戏院更名黄浦剧场。现在还有上海滑稽戏等在此演出。
新亚大酒店
△新亚大酒店旧影
位于天潼路422号,四川北路路口西北转角。1928年创立于广州,后在香港设总店,股东大多为海外华侨、港澳商人,1933年来沪设分店,1934年1月开业。鲁迅在上海期间,有时会沿四川北路南行,至天潼路路口时会与亲友前往“新亚”啜茗。后又多次应邀或邀请友人在此宴饮。现经改造后以锦江都城经典新亚外滩酒店为名对外营业。
△新亚大酒店今貌(张渊源 摄)
昆山花园(昆山公园)
△昆山花园旧影
地处昆山花园路13号。在鲁迅日记上唯一的一次前往公园的记载,即1932年10月9日携夫人和海婴前往医院看诊,并同游儿童公园。此“儿童公园”即今昆山公园。这里最早名为虹口公园,后称昆山花园,专供儿童游乐。1937年改称昆山儿童公园,市民仍俗称昆山花园。1944年定名为昆山公园。该园布置小巧雅致。经1950年、1979年多次修整。2018年11月2日,昆山公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改建后公园大门改设乍浦路上,并拆除了原有的围墙。园内则布置成古树主题区、历史主题区两大特色区域。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街面旧貌
在四川北路861-863号(当时北四川路851号)。创办于1924年,建筑底层为门市部,后部为印刷厂,后部的三楼为编辑部。“良友”主要出版各种画册,以《良友画报》(1926.2-1945.10)广销海内外,颇具影响。“良友”曾出版鲁迅译作和编选的画集,鲁迅还亲自送稿、选画、商谈出版事宜等。“良友”是鲁迅后期出版书籍的重要阵地之一。
上海大戏院
△上海大戏院旧貌
英文名Isis Theatre。在四川北路1408号,虬江支路口(旧址为北四川路523号)。鲁迅在上海观看电影最多的影院就是这家,据统计有27次之多。因距离鲁迅寓所不远,但凡有合适的影片,鲁迅都会前往观看,而且大多是与亲友同往看戏。
△1929年3月8日《申报》上刊登的电影广告
福民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福民医院门前旧影
今址四川北路1878号,原址北四川路141号,后门牌更改为1019号。因距鲁迅寓所较近,鲁迅在沪的最初几年多在此院就诊,并与不少医生、护士等相识相交。1929年9月27日,鲁迅之子周海婴在此出生。1949年后改名第四人民医院,为区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00至2017年间曾为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原名作为第二冠名)。医院大楼上方跨越一条通道,即四川北路1856弄,正名“阿瑞里”,旧时弄口电车站也以阿瑞里命名,故为四川北路北段知名里弄。
△四院大楼下的阿瑞里弄堂(张渊源 摄)
资料:红色之声综合上海鲁迅纪念馆、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文汇报、看看新闻Knews等
编辑:刘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