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2021年9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美)丁爱博《六朝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美国学者丁爱博关于中国六朝时期文明史的一部精彩论著的最新中文修订再版。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此次再版,由其旗下主打通俗历史作品的甲骨文品牌操刀,因此相比于初版,在装帧设计、纸张质量和整体品质上,都要精良不少。本书里聚焦的六朝文明,并不只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朝文明,而是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整个历史时期中国地域范围内的文明演进之精华。作者充分利用截至成书时间为止的最新一手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成果,并将这些相对枯燥的历史考证与考古调查发现,转化为清晰、流畅而富于深邃感的美妙文字,从容讲述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精华。在论述过程中,注重文物考古与历史文化论述的结合,注重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比较分析。相对而言,本书更加侧重以文物发掘和考古勘探为中心的物质文化记述,而对文学、音乐、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论述相对薄弱。整体而言,仍然堪称该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值得细读。
(比)魏希德《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江苏人民出版社):比利时学者魏希德关于宋代政治文化史研究的一部精彩作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宋朝上层的政治意志、方略与决策,是如何借助于包括书籍、地图等各类信息与朝议、谈判、文人士大夫人际关系网络等各类媒介,有效传播和转化为整个国家与民众的共同意识、社会心理与共同体想象的。因此本书各章内容虽然相对独立,但借助于这一大的问题意识,被有机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作者也突破了帝国—民族国家的传统二元范式,一改前人关于宋代是中国民族国家观念肇始的定论,在把帝国界定为包含多元地域、权力与文化的政治组织的全新定义下,给出宋代中国仍然可以视为“帝国”形态的结论。读海外中国研究作品,或许书中的这些新视角、新范式与新问题意识,比起可能不可避免的史料与论证细节瑕疵,而更值得国内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参考。
(英)霍布斯鲍姆《论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英国知名左翼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关于史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论文集的最新再版,对于历史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写作要领、新近发展趋势以及史学研究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等重要议题,都有既提纲契领、又紧扣个人生命体验和实际社会生活的精彩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之于史学研究的影响、社会史与平民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革命与暴力风起云涌的20世纪的深刻反思,是本书的三大重点内容与问题意识。值得参考。
(美)萧邦奇《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美国学者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著,聚焦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与政治变迁,大致围绕三个方面的核心范式展开研究——一是以核心—边缘范式,探讨浙江内部不同区域的精英组织形式与权力传导方式;二是以政治—社会范式,探讨政治权力借助于精英主导的社会组织,对整个浙江区域实施有效管控与治理的过程;三是以精英—大众范式,探究地方精英借助于人际网络、社会组织与各类媒介,对大众实施有效整合与管控的过程。基于对这三大理论范式的有效运用与史料阐释,本书相对独特的视角,值得相关政治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与区域地方史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参考。
(日)丸尾常喜《明暗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部关于鲁迅的大众学术传记。尽管以科普作品作为定位,但这部篇幅短小的传记里,仍然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注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平与作品文本之间的紧密互文关系的还原与辨析;二是以鲁迅个人生活的城市与地域变换为线索,讲述不同地域与城市空间的特点,对于鲁迅生命轨迹及其创作的影响;三是充分融合了截至本书成书时为止的鲁迅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的丰富成果,也为后世的鲁迅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开辟了诸多新的视角与范式。这样一本将新颖研究视角和学术问题意识,融汇贯穿于通俗易懂而叙事生动的文字表达中的作品,虽小犹大,值得相关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参考。
(日)三浦国雄《王安石》(上海人民出版社):日本学者三浦国雄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王安石传记的最新中文版,以本书出版纪念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这样一部通俗史学小书,之所以能在问世三十多年后,对中国读者仍有阅读和参考价值,大致有三方面要素——一是区别于中国的王安石研究往往以变法为中心的视角,真正从同理心的角度,梳理王安石的主要生平、心路历程、主要社会关系与人格特点,真正以人而非事(其主要功业)为中心。二是文字晓畅易读,同时严格基于王本人和主要亲友、同僚的作品等一手文献展开记述,虽没有史景迁那样的生花妙笔,但也称得上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三是体现文学与史学交融的《史记》写作传统。就史学而言,严格基于一手史料说话,注重比较分析,注重论从史出;就文学而言,将史学考证融汇到饶有趣味的故事般表达之中,煞是好看,尤其第八章以虚构的研讨会场景,贯穿起后世学人对王的主要评价,颇有历史学的想象力与文学的创新力。整体而言,值得对王感兴趣的朋友一读。
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媒体人出身的自由作家郭建龙老师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为主题的一部通俗史学作品,兼具学术性、普及性与可读性。就学术性而言,作者的记述,广泛参考各类一手史料和重要二手研究文献,同时大量结合自己实地考察的田野成果与生命体验,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交织,同时严格基于大历史视角下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为核心问题意识展开论述。正如刘子超老师所言,完全可以跟包括弗兰科潘、刘迎胜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著形成对话。就普及性和可读性而言,媒体工作的训练,赋予了作者比较高超的通俗化叙事能力,表达生动易读,富于故事性与历史现场感。近年来,甲骨文、汗青堂等品牌引进出版的国外通俗史学佳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作者拥有媒体背景。我们也期待国内在周思成、郑小悠、李硕等史学科班出身的通俗史学作者队伍越发壮大的同时,以张明扬、郭建龙等为代表的媒体背景的通俗史学作者队伍,也能越发壮大,诞生更多佳作。
(英)米克尔思韦特、伍尔德里奇《公司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供职于全球知名政经商业类杂志——《经济学人》的两位资深媒体人之于“公司”这一商业理念及其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历程的一部梳理性著作。本书篇幅短小精悍、内容通俗生动,但其具体论述,仍然有三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意识——一是细致讲述公司的发展与英、美、德、日等大国崛起之间的深厚渊源关系,进而论述当代跨国公司的存在之于全球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与相关治理提出的挑战与革新;二是讲述“有限责任”这样的重要理念与相关制度设计创新,对于公司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的影响;三 是站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视角下,以公司的演进变迁为切入点,考察商业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这样兼具学术性、 可读性与问题意识的精彩小书,值得相关读者关注和细读。
(美)韩森《公元1000年》(读客文化&北京日报出版社):美国知名中国研究学者韩森的一部关于公元1000年前后全球历史的通俗史学新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多个并行不悖而又彼此关联的故事化历史片段,来为读者勾勒公元1000年前后全球各地的历史变迁之间的彼此互动关系与紧密联系,进而给 出全球化时代早在这一时期就已初具雏形的大胆论断。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部篇幅短小、叙事精彩、妙趣横生的通俗史学作品;而从学术野心上来说,却体现出作者跟日本京都学派的唐宋变革论、包括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内的世界史学者关于全球化时代的起始时间设定等过往众多相关经典理论范式对话、辩析与创新的雄心。正基于此,尽管本书对其核心观点的论证略显简单、可能难以让所有人信服,但其学术价值和之于历史普及的公共史学价值,仍然值得重视。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九月份读过、最近三个月里出版、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