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投资古董的买卖,真正的收藏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亿万富翁

2021-10-03

投资古董的买卖,真正的收藏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亿万富翁

2021-10-01 12:00·古玩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徐政夫,中国台湾著名古董商人,台湾画廊协会前理事长,台北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原任大学教授,后因对中国文物的热爱而踏入艺术行业,曾担任台湾地区最大的文物商店“寒舍”总经理。1992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物收藏团体“清翫雅集”,他亦因此被称为台湾教父级古董商。

从大学教授到古董商人,转型28年来,徐政夫创造了很多奇迹,其中包括发起清翫雅集。徐政夫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收藏要多做功课,不能盲目。

收藏之路:为买得放心创办清翫雅集

在大学教书期间,徐政夫教的是心理学和美学,28年前,他应邀加入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文物商店寒舍,担任总经理。徐政夫将寒舍从小变大,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发起台湾著名收藏团体清翫雅集。 上世纪90年代,收藏市场正经历爆发期,而在这期间,鱼龙混杂也是常有的事情。香港是当时古玩的主要集散地,在遇到真伪问题的时候,单打独斗的台湾藏家往往难以做判断。

于是徐政夫就想,为什么不能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呢?“我想法把这些收藏家集合起来互相学习,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就可以跟卖家讲,这个东西我准备跟你买,我先付保证金,我们拿到清翫雅集研究,卖东西的人不担心。”徐政夫说。

1992年,清翫雅集成立。2012年,“清翫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举办,所展内容集清翫雅集会员数十年收藏之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翫雅集成员蔡一鸣、陈启斌、马志玲、骆锦明、曹兴诚、许作钿、林百里、陈永泰、洪三雄、潘文华等37位收藏家展出分为器物、珍玩、书画和油画四大部分,全面呈现从器物、书画到现当代艺术的艺术精品,堪称华人收藏界的盛世。

欲在中国建佛教艺术博物馆

1993年,徐政夫创办观想艺术中心,2008年他将观想艺术中心开到了北京。

徐政夫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石雕佛造像、唐卡、中国古画、近现代书画和当代艺术,把观想开到北京是因为那年想在北京做艺术园区,但因为多种原因没有成行,但既然已经来了北京,就没有再离开。

5年来,观想在北京并没有开展活动,很多朋友到了北京观想后都觉得很可惜。今年,徐政夫打算动一动了。“我一直都想做一个博物馆。我常听人说建了很多博物馆,我去参观,东西有好有坏,有些东西很一般也做成博物馆,所以我对合作者的选择很谨慎。目前为止,北京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藏传佛教博物馆,我们收藏西藏的东西很多,希望大家不用跑太远就能看到西藏的唐卡、佛造像等。”徐政夫说。

当代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在艺术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徐政夫认为保有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影响当代艺术是很简单的,中国艺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别人的品牌。”徐政夫说。

徐政夫从2004年开始在内地做拍卖,也是从那一年,中国当代油画开始形成一般人买不起的状态。徐政夫认为,有些人画很好,但是价格定得太高,这很不健康。“应该让艺术家和收藏家形成互动,价格慢慢上升,最终聚沙成塔。”徐政夫说。

收藏建议藏家要为青年搭平台

收藏是个漫长的过程,在选择艺术家时,徐政夫建议把艺术家按照老中青分为三个阶段。

“对于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要多看,如果有能力就收藏;要多关注中年艺术家,关注其未来与努力程度,看艺术家是否还有前进的可能;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成长,不要只看现在能够卖多少钱。

艺术家从开始出来到被接纳,大概是10年。如果能被接纳,基本上就是稳定了,我们陪一个艺术家走五年十年,这是很重要的。”徐政夫说。

要多做功课不能盲目

目前说到收藏,常与投资混为一谈。如果单做投资,徐政夫认为,这就需要藏家做好功课了。首先,要考虑这个艺术家是哪里毕业的,参加过哪些展览,画是否有独立性和独创性,同时将未来的潮流趋势都考虑进去。徐政夫建议,喜欢哪个艺术家上网一查即可,学历、经历、拍卖记录都有,很多凭证可以做参考,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投资,价格不会差太远。

“可惜现在很多人买画,并不去研究。有些人盲目投入,但是你救不了他。”徐政夫认为,对艺术认知不够就投入是很可怕的,要有美学的想法,要真正了解什么是艺术。

追求艺术和美感是徐政夫一直强调的一种生活方式

还在台湾读大学期间,毫无艺术史背景的徐政夫便闯入了收藏圈。当时的台湾地区只有两样东西可以收藏:一是闽南的文物(偏重庙宇和民宅),二是台湾原著民的东西。因为闽南文物比较常见,而原著民的编织或烧制比较少见,徐政夫便走访了台湾山上和海边的大量原著民去收东西。  从那时候,徐政夫便依靠一颗好奇心和钻研的态度,开始收藏与自己每个阶段的收入相接近的东西。时至今日,徐政夫也毫不避讳地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点状或块状的。

而今,作为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物收藏团体“清玩雅集”的发起人、台湾地区最大文物商店“寒舍”的前总经理、观想艺术中心的创办人,众人猜测徐政夫的身价约为4亿元人民币。

在徐政夫位于北京东风艺术区里的艺术中心内,整整两层楼全是他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藏品。徐政夫说,“油画四百件、水墨三百件、雕塑两百件,瓷器、沉香手串这些小物件都不算的话,所收藏品大概在一千五到两千件之间吧。”

我愿意做那个“最傻”的人

佛像收藏是徐政夫的“心头好”,在他花费二十年心血收藏的佛像中,大部分都是在海外买的,欧洲、特别是法国的比较多,大部分是十八世纪流出中国的。徐政夫说:“在台湾有句俗语‘最傻的人收藏石头’,我愿意承认我就是那个‘最傻’的人。”

徐政夫开始收藏石刻佛像是被欧洲人感动的。佛像收藏在国际收藏界颇受推崇,在欧美的博物馆里,到处都有中国的石刻、木雕佛像。

据他了解,全世界最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为了在馆里放下一尊中国高约十米的北齐的石刻大佛像,曾将馆里的一面墙拆掉再重砌;维多利亚博物馆也有一座他们引以为傲的,特别庄严华美的水月观音像;法国吉美博物馆也有上百件的中国的石雕、木刻、鎏金佛像。

吉美博物馆的前馆长曾经半开玩笑地对徐政夫说:“没有宋代观音的博物馆就不叫博物馆。”徐政夫当时非常感动。后来在纽约也证实了外国人对中国佛像的重视程度。虽然他们不信佛教,但是他们把中国佛像当作艺术来“供奉”。

明代木雕加彩佛坐像(徐政夫先生收藏品)

不知不觉成为亿万富翁

徐政夫说:“真正的收藏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亿万富翁。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政夫发现佛像石雕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很受肯定,但在内地却一直没有收藏家购买,价格相对低廉。徐政夫就决定从这一市场空当切入。一批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出土的石雕佛头流转到香港,价格极其便宜,一个南北朝的佛头只要4万多港元,甚至不如一个新雕。

徐政夫捐赠给首都博物馆的唐代彩绘仕女坐俑(工作人员正在装箱)

“这样的行情,市场上还没有人出手购买,那我就去买。”徐政夫一次就买了十多件。后来,在纽约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有3件石雕以250万港元的价格被藏家拍得。这样的行情传出,香港市场上的石雕价格立即暴涨。1998到1999年间,佛像石雕的价格涨幅高达10倍,这使得徐政夫的身家在那几年猛增。  “如果一开始定价便很高,那基础群众就少了,基础群众少,未来怎么能涨呢?这不是薄利多销的问题,是接受度的问题。”

徐政夫还喜好收藏稀有古董,例如“三彩马”和“金刚杵”。徐政夫说:“‘三彩马’很多,但我收藏的这件是黑色的。这件黑色‘三彩马’当时在纽约苏富比以8万美元拍下,虽然现阶段‘三彩马’的市场并不太好,但如果出手的话也要20万美元以上。还有‘金刚杵’,别人收藏的都是青铜的,而我这件却是生铁做的,加之做工相当精美,出手起码要50万元人民币。” 徐政夫打算投入人民币2亿元到4亿元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他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可以成为世界的主流。

身价四亿的“艺术顾问”

如今的徐政夫,身价达4个亿,是大都会、大英博物馆、新加坡艺术馆、我国香港艺术馆、我国台湾地区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古董供应商,每年经手的古董文物价值6亿元新台币。  “算算到现在我经手的佛像石雕有个五六百件了。赚钱肯定是开心的,但是靠卖古董赚钱并不能算是多了不起。没有收藏家抱怨从我这里买到过假的古董,这才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事。”徐政夫说得轻描淡写。

60多岁的徐政夫对收藏仍然充满了活力。当被问到今后有什么计划时,徐政夫回答道:“也许我会在北京发展,在这儿我想做的工作不是古董商,而是艺术顾问。因为内地的收藏市场很有发展前景。全世界的有钱人都在买艺术品,都在财务顾问班子里设有专门的艺术顾问。买卖古董既是无记名投资,又可以保值,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所以很受企业家的追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