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没想到,苏东坡你还是个“生意人”

2021-10-09

来源|《瞭望》2021年第39期,原题《苏东坡的生意经》

文|李广春 扬州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唐宋八大家”,苏东坡有一席之地。“苏氏三杰”,苏东坡自然名不虚传。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文人画,想不到苏东坡竟成为开拓者。宦海沉浮,悲欢离合,从京都到杭州、扬州、儋州等地,遍及全国约十个省份,官越做越小,家越离越远,最终客死他乡,苏东坡人生令人扼腕叹息,但其诗文美名却经久不衰。

▲ 1月7日在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内拍摄的苏东坡石雕像

上中小学,读过他的诗词歌赋。念大学中文系,自不可避免也要熟读乃至背诵他的名篇佳作。可惜的是,读中文系并非出于自己的爱好,当时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对其生平事迹、文学思想、政治主张知之甚少,只知其是文学家、政治家。

前些时候,《扬州日报》发表了沙志芳先生关于苏东坡的文章,当时并未深读,有点印象。日前看了凤凰书评,才知沙志芳先生对苏东坡的研究是那么的深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饶有趣味,论述精辟。其《寂寞的苏堤,寂寞的苏东坡》,从游览苏堤开始,知人论世,说文析事,把一个立体、丰满、全面的苏东坡呈现给我们。此文与其说是游记,倒不如说是一篇别开生面的论文。掩卷长思,苏东坡的多面人生,竟如此传奇。特别是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类呈现,让人拍案叫好。

自以为读过苏东坡的文章,但并无特别的兴趣,只是应知应会而已。沙志芳先生的论文,让我对苏东坡探究的好奇陡增。因为其中关于苏东坡经世致用的那一方面,是我闻所未闻的。

说“乌台诗案”,我略知一二;说《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我也能晓得几句;说欧阳修与他的关系,史书上的记载,我是看过的,蜀冈上的谷林堂便是明证。在一个地方为官,无论时间长短,他都能以民为本,为民除害,替民着想,予民以利。看他的作品越多,越发感觉他更像“生意人”,有他独到的“生意经”。说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像生意人、有生意经,绝不是亵渎,在我看来是高看一眼,在当下也许是很时尚的褒奖。

这个“生意经”并不是官员怎样肆意盘剥百姓,而是有经济手段,让百姓富裕、地方富庶。这或许是苏东坡与历史上的其他文人不一样的地方,那也是我最为崇敬他的地方。天地之大,大不过百姓。百姓的安危贫富应当是为官者念兹在兹的,让百姓安居乐业也应是地方官的职责所在。

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儿女幸福,父母必得操心,但又有多少人能“为伊消得人憔悴”?隋唐以来,科举盛行,文人做官,比比皆是。科举考试,策论最见功力,但大多数是空泛之论,并不触及现实的民生。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自圆其说,就会脱颖而出,走马上任,顶戴花翎。

其实,民生疾苦、除弊兴利此等现实问题,远非书本里所说那么简单。在“四书五经”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在现实中更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到地方长期历练才能有所感悟。

有理想抱负者,自然会去躬身实践,但因解决难题太复杂太困难,起初的满腔热忱,容易烟消云散,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等三年五载考绩,换个地方继续做官,是必然归宿。大多数人满足于收收皇粮国税,断断诉讼案子,搞搞社会治安,只要不出事,便心安理得。至于百姓生计,考虑得自然不会太多。

苏东坡的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一反文人从政常态,不安于现状,不拘泥于成法,见不得百姓受苦,总想另辟蹊径,改变现状。他在每一处的施政,都与众不同,仁政善策自然百姓拥戴。其经济理念、经济思维、经济政策,无不显示出超凡脱俗的聪明智慧、卓尔不凡的治理才能。

是熟读“四书五经”,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心系民生疾苦,靠经世致用富百姓,社会有一杆秤,历史是一面筛,让昏庸与贤明不言自明。为减轻百姓负担,不惜与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为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为地方兴利除弊,不惜与同僚撕破脸皮,为的是让地方长治久安;为带动地方发展,不惜甘为后人栽荫凉,为的是社会繁荣。苏东坡的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呕心沥血,就是放在当代也是楷模。造福一方,为官者都有自己的招数,但苏东坡的“生意经”值得回味。

科学理性的创见。宋朝党争,历来为人诟病,是非曲直,自有公论。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举措,现在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不能说青苗法设计得不好,只怪基层贪官污吏层层剥削,使很好的制度走形变样,让本该造福于民的善举,扭曲为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恶政。苏东坡直言,青苗法就是一个官府变相的“高利贷”,大小官吏借机敛财的“护身符”。如此不顾民意,强行推广,不是让农民渡过难关,而是变相地巧取豪夺,让凋敝的民生雪上加霜。在王安石变法之初,苏东坡就看出端倪,大声疾呼,坚决抵制。实践证明,他有先见之明,其市场理念难能可贵。在那个年代,官员懂得经济规律,相信市场力量,善用经济手段,是多么弥足珍贵。苏东坡用他的理念和实践,诠释了这些富有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创见。

无中生有的创造。农耕文明,搞农田水利吃力不讨好,但农民、丰衣足食需要。他每到一处都大兴水利,徐州长堤、杭州苏堤就是极好的范例。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西湖淤塞过半,调蓄江湖、灌溉农田的功能基本丧失。他拟定方案,组织施工,退田还湖,浚深湖底,并将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成堤,修了六座桥供湖水流通,形成一条沟通西湖南山、北山的通道。此举不仅让杭州人从此告别饮水困难,而且还保障了农业发展。农民灌溉无虞,收成有望,这是何等的大手笔!至于苏堤融入西湖美景,那是后话了。一座供人游览美景、体育健身的堤坝,为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 夏日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区(7月7日摄)

公私两利的创意。从扬州向京都运送粮食的漕运,因往返时间长、成本高,船工生活难以为继,偷盗官粮充饥时有发生,法办惩处也无济于事。他上任后发现,如果允许船主适当带点南方土特产到北方贩卖,以贴补船工生活,偷盗官粮便能彻底消除。于是,他斗胆上书朝廷,建议改革现行漕运体制,允许船工不超过限额捎带私货,再辅之以严格管理。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后,官粮如数运至,船工生活有靠,公私两利,皆大欢喜。困扰多年的难题,苏东坡的一个好点子便使其迎刃而解,独具匠心的创意由此可见一斑。

打破常规的创新。扬州“十里栽花算种田”,为营造官民同乐氛围,宋代的扬州每年都举行“万花会”。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昔日积欠的皇粮国税尚未还清,还要搞这样华而不实的盛会,是典型的劳民伤财,政府费力不讨好,百姓出钱不落好,与其这样,倒不如顺应民意,就此了断。他到任后,上奏朝廷,免除陈年积欠,断然停办“万花会”,让百姓休养生息。否定前任沿袭多年的做法,打破了官场的潜规则,断了多少人从中渔利的好营生,不招人嫉恨才怪呢。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愿交恶同僚,也不得罪百姓,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兴修水利这样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上。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在旧官场需要何等的创新勇气。

当然,除了正史中记载的苏东坡的民本思想、行事之外,笔记中记载的苏东坡更充满了十足的“生意经”,如他的创制“东坡式炖肉”,在猪肉不上台盘的那个时代,能够使黄州百姓不仅吃饱,还能吃出美味,甚至到了杭州,被追捧为“东坡肉”,惠及当下以及后来的诸多老饕;他的违背誓言制作“圣散子”,疗救瘟疫中的百姓;他在惠州发明“针挑羊脊骨”,简直就是今日羊蝎子的老祖宗;他在儋尔(今海南)发明的烤生蚝;还有他充满浪漫兴致的酿酒,诸如在黄州酿制不太成功的蜜酒,在颍州酿制天门冬酒,在定州酿制松子酒,在惠州酿制桂酒等等。

在被贬谪的处所仍能够心系民众,这样的苏东坡才是一个万民崇敬的苏东坡,才是一个中国文学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苏东坡,他的“生意经”自然也是足够我们细细品味的。

沙志芳先生慨叹寂寞的苏堤、寂寞的苏东坡,依我之见,他的文章一定会激起更多的人探究苏东坡的兴趣。苏东坡的诗文固然流传千古,但他的“生意经”同样也会流芳百世。读他的诗文歌赋,念他的民本情怀,想他的经世致用,我以为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即或苏东坡自己想默默无闻,其为人为文的豪放激越,其经世致用的民本情怀,特别是为民理财的“生意经”,也会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这就注定了苏东坡永远不会寂寞。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留言吧

留言点赞多有惊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