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庄子的“子非鱼”,被辛弃疾质疑,读懂原因后,读者都沉默了

2021-10-19

两千年多年,庄子和惠子曾经有过一次著名的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水中的鱼究竟快乐不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这次著名的辩论,被称为“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谁才是这次辩论中的赢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辩论,给后人留下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所造成的不同观念,也给后世留下了“子非鱼”这个著名的典故。

南宋的辛弃疾,一直都是庄子的拥趸,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受到一定程度的庄子思想的影响。可是,辛弃疾曾经写过的一首《哨遍·池上主人》,很显然并不同意庄子“子非鱼”中的观点。

辛弃疾有一个朋友,名叫赵昌父,赵昌父的祖上曾经买过一块地,叫郑圃,郑圃中有个亭子叫“鱼计”,就是出自庄子的“子非鱼”。后来赵昌父的弟弟重修了这个亭子,请辛弃疾为这个亭子写一篇词,于是便有了这首《哨遍·池上主人》——

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于此。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一明豕虱一羊蚁。说蚁慕与膻,于蚁弃知,又说于羊弃意。甚虱焚于豕独忘之。却骤说于鱼为得计。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子固非鱼,噫!鱼之为计子焉知。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有网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更任公五十犗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似鹍鹏,变化能几。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准确来说,这是一篇词论。上篇提出问题,开篇五句采用庄子的观点,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非常欢快的样子。接着谈到了庄子《徐无鬼》中曾经提到的两件事,一是豕虱,也就是猪身上的虱子,二是羊蚁,也就是羊身上的蚂蚁。庄子说猪身上的虱子,会因为猪被烧死而陪着猪一起死于非命,但关于羊蚁,他却认为这种蚂蚁是因为依附于羊,而怡然自得。这两种相反的观点,让辛弃疾百思不得其解。接着,辛弃疾说,想必庄子另有深意,是我不能体会到的,可能正是因为我不是庄子吧!那么,我们就放下这个问题不谈,只说“子非鱼”这件事吧。

下篇主要就是谈鱼在水中究竟快活不快活。河中风涛万顷,还有无数的渔网,捕鱼的鹈鹕成群结队,鱼看到这种情况,都会被吓哭了吧?(哪里还能谈得到快活不快活?)

好吧,就算鱼来到了外海,躲开了渔网和鹈鹕,但外海有龙伯,一张口就能吞下的上千里范围之内的鱼;还有一位任公,他常常用五十头公牛做鱼饵(钓上来的鱼有多大可想而知),他钓上来的鱼,让海边上的人,全都吃腻了鱼腥味。就算鲲能变成鹏,你又能变化几次呢?古来多少精于谋算的达官显贵,还不是在死后化作了一块平地?所以,我在这里告诫鱼儿们,当你们准备远游的时候,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啊!

庄子认为水中的鱼非常快活,但辛弃疾却用这篇词,写出了水中鱼的危险究竟有多少。最关键的,是辛弃疾举的例子,让人无可辩驳。读懂了辛弃疾的这篇词,也不免感受到世事险恶,令人惊心。

其实,辛弃疾之所以写下这篇词,也是在倾诉心中的苦闷,在感慨世事无常,在为自己所遭到的坎坷悲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