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么多年之后,在同一地点再次发生谋杀案

2021-10-25

翻看这本书的豆瓣评论,尽是一些挺资深的侦探小说读者留下的(初入门的人大概不会选择这本书吧),大多数都分析在理,一条条看下去不断点头,但最贴切的一条,只有四个字:大哭一场。

波洛的谢幕,所有爱阿加莎的人都会哭一哭的。而《帷幕》带来的已经不是为了喜欢的角色离开掉几滴眼泪这样小小的伤痛,巨大的冲击令人战栗。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侦探小说”中既奇特又典型的一作,“一切都似曾相识”,又完全不同。一切都是从“一切都似曾相识”开始的。

一九一六年那桩著名的斯泰尔斯庄园毒杀案解决时,波洛对黑斯廷斯说:“放心吧,我的朋友。可能我们还会一起捕猎。” 从那之后,在揭穿一个又一个凶犯的过程中,黑斯廷斯结识了他的挚爱,远走他乡,有了儿女,偶尔回国;波洛也曾归隐田园,种起西葫芦;二人却不断累积着默契和信任。在侦破工作中他们是理想的一对。

如今旧日庄园,老朋友,波洛和黑斯廷斯都“老得掉牙了”。天真、可爱的黑斯廷斯已经不存在,他失去爱妻,头发花白,步履迟缓;波洛与以往也大不相同,只能靠轮椅到处走动,曾经圆鼓鼓的身材如今变得瘦小干枯,满头乌发全拜染发剂所赐。这么多年之后,在同一地点再次发生谋杀案。“一切都似曾相识”,黑斯廷斯依旧是个完美的叙述者,只是处处透着绝望苦闷,所以这样的“似曾相识”才突然间让人招架不住地伤心起来。

有赫尔克里·波洛的长篇小说有三十三部,能让人读上不止一遍,甚至在真相大白后仍魅力不减反而感触倍增的,《帷幕》可以算第一名。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完全性地,情感、叙事、布局,无一不精妙。

一开篇黑斯廷斯对过去的怀念、失去的遗憾的讲述就给人结结实实地一份苦涩,全篇就是带着这种沉重的色彩进行下去的。与过往的一些小小地触动人神经的怪奇元素的作品不同,这是一种在阿加莎式的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暗黑,没有那种带着些许嘲讽的明快的幽默感,绝望和苦痛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基调为陷阱的构筑和黑斯廷斯与以往大相径庭的行事作风做出了贡献。

那些误导读者的线索和心理暗示显然比《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要严密合理许多,从开头读者便知道会发生谋杀案,但不知道谁会杀人,谁会被杀。阿婆又来了一次她惯用的风格,命案前的故事长达一百多页,每一个字都充斥着微小的不安。黑斯廷斯对每一个人的接触、分析、怀疑都牵扯着我们的手不停翻动书页——波洛的最后一案,波洛,就连波洛和黑斯廷斯都可能在被害者名单上。我们常常惊讶于卡尔对气氛的渲染,那是借助了人内心对绝对未知事物之恐惧。在《帷幕》中,黑暗压抑的氛围都要把人染黑了,阿加莎的文字有“说服”的力量,纠缠的人物关系、熟悉又陌生的斯泰尔斯庄园、衰老的波洛和黑斯廷斯,一切都流畅得无可挑剔,每一点打动人的叙述都在设置机关——“谁都可能成为杀人犯”。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每个人心中都会时不时地生出杀人的意愿——虽然不是杀人的意志。”

波洛点出了阿加莎所设下的陷阱,一次对侦探小说核心的利用。所有熟悉和不熟悉阿加莎的人都说,阿加莎最擅长刻画人性,在当今,这个词几乎磨破了推理小说读者的耳朵,人性、人性、人性。凡稍有展露人龌龊想法的故事,便是“写尽人性”,于是多读了几本之后便只能发出一声“哦”。不夸张地说,阿加莎在《帷幕》中将不安、恐惧、绝望升华为谜题,在“对人的不信任”中奏响“健全的人性”的凯歌,正义感和伦理观冲破笼罩一切的绝望和恶意,阿婆永远不会为了黑暗而黑暗。波洛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追捕罪犯和伸张正义,然而犯罪的界限是什么?正义该如何伸张才对?在解开犯罪的谜团中,在正义与邪恶的终极对决中的所有感动与冲击,都集结在这一部作品中了。

恐怕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如此一首绝唱了。

我们再也不能一起追凶了,我的朋友。我们第一次联手破案就是在这里——最后一次也是……

我们曾经拥有过美好的日子。

是啊,那些日子多美好啊……

我,赫尔克里·波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

简介:波洛和黑斯廷斯的探案生涯回到了起点——斯泰尔斯庄园,正是在这里,初到英国的波洛侦破了第一起谋杀案。如今,波洛已风烛残年。饱受关节炎之苦、行动受限的他依然拥有一颗敏捷的头脑。他召唤老友黑斯廷斯回到斯泰尔斯庄园协助他探案。

这一次,虽然波洛知晓凶手的身份,但他并没有向黑斯廷斯透露,只是用神秘的X来代替。连环杀手X已经罪行累累。波洛警告道,X马上会再制造一起新的命案。在帷幕降下之前,这对黄金搭档必须迅速行动,阻止凶手再次犯罪……

——可以在这里看到我们的新书喔(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