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当《雷雨》有了《雷雨·后》,这个中国式家庭有了一段咏叹调式的回旋

2021-10-29

不出意料的,《雷雨》与《雷雨·后》两部话剧在上海大剧院连台演,票房很不错。央华戏剧艺术总监王可然看到后台数据,10月23日演完后的24小时,为后面两天的演出增加了近8万票房,“前期票房靠营销,首场演完后的票房就是靠口碑了。” 曹禺与万方,在《雷雨》与《雷雨·后》中完成了一次父与女的对话,众多戏剧人、评论家也在日前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举行的研讨会中进行了一次经典与时代的对话。

图说:《雷雨》与《雷雨·后》剧照 官方图

重构经典的钥匙

两部戏打包上演,无疑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但是这并不是万方写作续集的初衷。她解释道:“我在写《雷雨·后》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它能跟《雷雨》一起演,我就是想改编《雷雨》,即便没有看过《雷雨》的人也能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戏究竟如何?央华请来的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究竟能不能理解《雷雨》的那个时代,以及剧中的中国式大家庭?

看完后,观众没有失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从埃里克的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欧洲人解读中国经典的创新点,他引用道:“‘通过两个完全相反的家庭,来研究激情’,这句话可以说是一把钥匙,过去国内研究《雷雨》一般集中在周公馆,埃里克将周鲁两家并列了,两个不同的家庭,对照的点是激情,这是他导演构思的核心点。”

周朴园曾经有过激情,在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的时候。自从他们活生生地被拆散了,周朴园的激情在传统的礼教、文化的熏陶下,慢慢消退了,不光自己的激情消失了,还变成一个扼杀别人激情的人。即使是蘩漪这样好似一团火的人,在岩板建筑起来的屋子里,也无能为力。

图说:《雷雨》与《雷雨·后》剧照 官方图

鲁贵的家是与岩板完全不同的原木材质,气氛完全不同。埃里克对鲁大海的处理也棋高一着,把他最重要的激情、生命力体现了出来。生命力,正是曹禺从《雷雨》开始就一直歌颂的,他的《原野》《北京人》《家》,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的,都在探讨中国人为什么激情消退,这个问题很深刻。“导演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好,很具有国际性。”丁罗男感慨。

父与女的对话

由于万方的特殊身份,她经常被邀请看不同版本的《雷雨》。终于有一天,她想到大家都对《雷雨》有各自的理解和呈现,自己也想试一次,于是就动笔了,有了《雷雨·后》。可以说,这是曹禺、万方父女俩的一种对话,后作是对前作的一种非线性重现,因而带来了一种咏叹调式的回旋。

图说:《雷雨》与《雷雨·后》剧照 官方图

《雷雨·后》不是简单的序,不是简单的附加题,它是开放性的,非常激发个人独特感受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雷雨·后》,它最后是与观众互动的,会让人强烈地生出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万方在节目册中写道,真正的创作者在创作时绝没有想到要创造一种“主义”,只想着一件事对人类的天性、禁欲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索,怀着热切的渴望,寻找一条道路,一条能表达自己内心最酣畅淋漓的道路。因此,《雷雨》就是《雷雨》,永远的《雷雨》。当《雷雨》中发生的一切已经过去几十年,该死的都早已死去,活着的人度过了漫漫人生,这时候岁月和时间赋予《雷雨》以另一幅面目。复杂的人性,无常的人生,一切经过时间的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洗涤,露出更深的一层,那些埋藏很深的真相将显露出来,这就是她创作《雷雨·后》的依据。

图说:与会专家发言 官方图

世界的《雷雨》

“不吝赞美地说,央华版《雷雨》是我看到的这么多版本的《雷雨》里,最好的一版”,评论家程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终于看到了《雷雨》中的人物不再刻板,不再受各种政治解读的影响,不再受文化标签的影响,而变得富有自己的个性。

用世界的语言来解读中国经典作品,这是央华版邀请法国导演的必要所在。这并不仅仅在于请一个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埃里克在试图用一种更加具有世界性的角度,不光是当代舞台语言的角度,更多是用世界性的观点来让更多的戏剧人看到中国的作品。程辉谈到,某种程度上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对的,但是更大范围的讲,世界的东西就是世界的,没有世界的视角,没有世界的语言理解,没有共同价值观的理解,没有共同艺术认知的理解,艺术永远不会走出国门的,这是以程辉为代表的观众看央华版《雷雨》特别开心激动的。(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