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物修复 让记忆历久弥新

2021-11-03

渡江胜利纪念馆入口前的下沉式广场上,“停泊”着一艘船身斑驳的黑色小火轮,它就是被称作“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

渡江战役期间,

这艘20多米长的钢制蒸汽船,

载着第一批解放军先遣部队最先渡过长江,

吹响了南京解放的胜利号角。

近日,“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召开,“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文物修复,

让历史的瞬间再次灿烂,让革命的记忆历久弥新。

PART.

1

“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旨在揭秘鲜为人知的文物修复技艺,探索隐藏在文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展示文物修复成就,不断提升文物修复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申报项目93个,最终通过资格审核79个。

5月,初评结果揭晓,评委会选出30个项目入围终评。10月20日,活动终评会举行。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材料审阅、项目汇报、专家询问、综合评议,采取实名投票方式,最终遴选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山西博物院藏北齐壁画保护修复、青海省博物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临安市馆藏水丘氏墓出土瓷器保护修复、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器保护修复、武威市博物馆藏大藏经(藏文版)保护修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车马器保护修复、河北遵化清东陵纺织品保护修复、秦始皇帝陵园K9801陪葬坑出土石质甲胄的保护修复……在一众年代悠久的修复文物中,“京电号”小火轮无疑是“年轻”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PART.

02

这艘见证了历史的传奇小火轮,

为老式的钢质蒸汽机动力船。

船身长23.1米,宽4.25米。

20世纪初由顺泰航运公司创始人赵章麟在香港从英国人手中购买,初名“云泰轮”。

1925年的“云泰轮”主要从事汉口至上海间货物运输。安稳度过十余年之后,抗战时期小火轮落入了日本人之手,从此开始了一段被日寇驱使运输货物的屈辱岁月。

抗战胜利后,时任国民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陆法曾将其收购,更名为“京电号”,担负运送煤炭的任务

1949年4月开始的渡江战役是发生在长江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战役。在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打响了伟大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包括南京、杭州、上海在内的广大江南地区。

“京电号”本来是南京下关的首都电厂运输煤炭的小火轮,此前已在长江上往来了二十多年。运送解放军过江,是它职业生涯中领受的最光荣的任务。以船老大黄兴发为首的9名船工,以最快速度生火开船,开往浦口码头。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迅速登上“京电号”,在夜色中劈波斩浪,驶往江南,在中山码头登陆。

南京解放后,它继续工作,服役于南京下关发电厂(原国民首都电厂),运送煤炭,并更名为“京电1号”。1978年,“京电号”离开南京,被调拨给淮阴电厂。1982年又被调拨给连云港一家运输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编号“苏淮605”。在此期间,为适应货物运输需要,它由烧煤炭的蒸汽船改为柴油机船。

深藏功与名

继续服务社会数十年后,

1997年,

“京电号”在灌南县光荣退役。

2009年,在南京、连云港两地的协调下,“京电号”终于回到南京,入藏渡江胜利纪念馆,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PART.

03

这艘见证开辟新时代的红船,

虽然经纪念馆多方维护和保存,

仍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老化。

小火轮主体为钢结构,是铁和漆木器的复合器,其中金属构件锈蚀严重,木结构也出现严重的裂隙,漆层起翘脱落。由于船体结构材料复杂、体量庞大,加之南京特有的地区气候造成的高温曝晒与雨水侵蚀,使得“京电号”保护修复难度极大。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本体,改善保存与展示环境,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渡江胜利纪念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京电号”小火轮进行保护修复。

正式修复是从2019年10月开始的,历经一年多时间。

修复前,项目组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小火轮的前世今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锈蚀物的主要成分、施工工艺等,为修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解放后“京电号”继续服役期间,小火轮进行过一些小修小补。原来破旧的软质天篷改成了硬篷;后舱休息室下铺的床板因腐烂进行了更换;原本直径1米的铜质螺旋桨更换成了体积稍大的钢质螺旋桨;最初的红色吃水线变成了白色,当时摆在修复人员面前首当其冲的课题,就是把“京电号”恢复到1949年的样子,还是恢复到它退休前的样子。

最终,还是项目组秉承“最小干预、预防性保护等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起了决定作用。

“这是一次‘考古式’的、科学的修复过程,对‘京电号’的修缮过程可以总结形成一个报告,为大体量革命文物的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透露,最终修复的每个细节都经过专家论证,甚至连吃水深度的标线都进行了反复的研究。

此次修复,纪念馆系统梳理了“京电号”小火轮历史渊源,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监测与分析,是对“京电号”小火轮一次系统科学的调研和数据统计,充实了“京电号”小火轮的基础信息,为保护、研究和利用文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了解20世纪中国造船及航运事业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料。修复项目实施过程兼具科学性和安全性,是文物修复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中的一次典范式运用。

未来,渡江胜利纪念馆将进一步提炼总结保护修复工作经验,制定全面、系统、长远和完善的文物保护规划。同时,进一步发掘“京电号”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价值,围绕其策划并开展主题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END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