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汇聚40年书法研究成果,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出版

2021-11-08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书坛涌现出一批非常年轻的学者。时至今日,四十载匆匆而过,当年的年轻学者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书法理论界一面一面的旗帜,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专著、思维创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学子。

陈振濂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位,从他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尚意书风郄视》开始,40年间笔耕不缀,以高等书法教育为原点,进行了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多方向、跨专业、横向纵向的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日,书法理论学者陈振濂40年学术成果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正式出版,本系列共包含20种书,内容涉及艺术理论研究的诗、书、画、印各领域,从一个学者艺术家的角度见证了当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历程。陈振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是在新时代书法浪潮中诞生的重要人物,在我国的书法教育、理论和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引领作用。

陈振濂

早在1986年,陈振濂便出版了自己所著的《尚意书风郄视》一书,后续又接连出版了《空间诗学导论》《书法学综论》《书法教育学》等著作。但遗憾的是,这些早期出版的作品已经隔了几十年,基本都已绝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见。本着对历史负责,还原、寻找已有发展脉络的姿态和“初心”,上海书画出版社与陈振濂再次合作,决定将他认为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重新出版,经过重新配图、录入、编辑校对、反复磨合商讨,最终诞生了这套共20种书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

这套学术著作集本身已成为一个学术结构,用“先行”“引领”和“创造”三个词语或可概括其学术研究脉络。“先行”意味着学者在理论研究上的前瞻意识,能够在时代背景下进行敏锐洞察与锐意进取,快人一步。在这一关键词下,陈振濂主要进行了美学和史观两方面的研究,在美学部分,他提出“要站在书法的土壤上提问题,而不是站在美学的立场上提问题”的主张。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当时学者们研究“书法美学”时总是习惯用西方美学的思维框架作为一个确定的基础,然后把书法当做它的材料填充进这个框架中。但是陈振濂认为在书法美学研究中,书法才是叙述的主体对象,美学则是论述它的方法武器。因此他提出要打造一个突破美学理论框架的,从书法专业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中国式书法美学体系。这部分就包含了《书法美学》《书法美学与批评十六讲》《书法学综论》这三本书。

而在史观部分,与市面上流行的以人名和作品的介绍为脉络的书法史不同,陈振濂以时代为主脉络,通过对历史现象和重要事件的考古来研究书法的演变发展。这部分包含了《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民国书法史论》《中国书法发展史》和《中国书法理论史》这几部代表性作品。除此之外,“先行”部分还包括了他在研究生时期对宋代“尚意”书风的研究,即《尚意书风郄视》一书,以及他在西泠印社工作时期搜集各种史料撰写的《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后者对西泠印社的重现辉煌更是起了独特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引领”,即开拓知识的新版图,对后续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中国的日本书法研究是从陈振濂开始的,当其提到自己与日本书法史研究的渊源,他提到一个“先知先觉”的预感。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对众多青年学子来说出国留学甚是时髦。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陈振濂也想通过学习日语来了解书法上除中国以外的另一大端——日本,以便日后能够推动书法的当代事业。1985年,他翻译的《日本书法史》出版,一开风气之先,此后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并上升为“比较书法学”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日本书法史和中日书法比较及近代中日绘画比较、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比较,是他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代表作有《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近代中日艺术史实比较研究》《近代日本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等。

陈振濂说:“以往有大批日本书法学者研究中国书法,却没有中国学者逆向去研究日本书法史。如碑学的弱势和篆隶传统的缺席,是日本书法史的一个发展特征,那么对照中国清代的碑学复兴,我们就不会仅仅视它为一种物质材料的存在,而是一种书法传统的阴柔、阳刚对比,或工匠镌刻与文人挥洒之间的对比。”

此外,“引领”还意味着另辟蹊径,打破常规思路,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开展研究。作为知识涉猎广泛的艺术大家,陈振濂除在书法领域造诣颇深之外,还在鉴定、篆刻、中国画、诗词等不同领域分别展开了针对性研究。比如书画鉴定自诞生起便始终是经验之学,或称目验之学,对高科技依赖很少。但个人的判断始终缺少公信力,所以关于鉴定方面,陈振濂主张“三位一体”,重视高科技的支撑性作用,作品有《证明的力量——当代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的观念与方法研究》;又或者用俄罗斯的批评形式主义方式来解构宋词本身,再用美学的架构对宋词流派做完整的分析,写成《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再有对篆刻史料进行深入而系统整理的《篆刻艺术学通论》,从美学思辨角度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研究的《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以及以中国格律诗独具的空间建筑感为基础创作的《空间诗学导论》等。陈振濂还通过哲学的立场对诗词进行大胆尝试。如运用敷色和白描对词进行炼字遣辞,通过浓与淡、深与浅进行具体的考察与归纳。陈振濂研究道:“所谓浓与淡,一般可以指两种现象:一是字面色彩的浓烈与淡恬,二是画面形象的华丽与素雅。所谓深浅,不外乎就是用词深奥晦曲与平白如话的差别。”

第三是“创造”,在近现代各位学者的努力下,书法本身从零到成为一个丰满的学科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40年以来书法篆刻最大的改革,就是开始把书法从写毛笔字的定位转化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定位,让书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一个学科。在这个基础上,陈振濂创作了《书法教育学》,让书法和写字的教学拉开距离。又以一种对未来书法发展的前瞻性视角写作了《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系》《书法创作是什么》等书,鼓励更多书法学子、书法爱好者能够在临摹字帖之后进行自己的书法创作。

陈振濂深耕艺术领域数十年,从对当代书法现象表示不满足到对它进行改革,以改革的方式提取出自己的新思路,再用新思路来完成现在这些作品。读者除了用来学习书法知识之外,还可以从中窥见这个时代的变迁,这个时代书法发展的轨迹。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