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明明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创造出了“电”这个字?

2021-11-08

1752年,在我国的历史上处于清朝中前期,就是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一年里,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了“电”,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我国古代历史虽然没有电的存在,但记载“电”的文字却早就存在。

早在3000年前奴隶制社会的甲骨文中,就有了代表“电”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字并不代表我们现在所用的电能,而是代表着天空中的闪电,“电”字在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载中频频出现,人们对闪电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一)从字形理解,“电”代表着天空中的闪电

我国古代没有对电能的利用技术,所以唯一能跟电扯上关系的也就是闪电了,而古代甲骨文中的“电”字恰恰也是参考闪电而造成的。甲骨文是按照对应描述的物质的形状而设计成的,人们看到空中的闪电从天而降,向四周延伸,所以最初用“申”来作为电的文字。

后来到了西周以后,甲骨文逐渐停用,周代使用“金文”作为文字,后续朝代又相继开发出了小篆、大篆、隶书等字体,对文字的写法也进行了改变。这样一来,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电”字也就出现了。

(二)我国历史对天象的研究从未停止,“电”则是重中之重

在封建社会,人们非常迷信天象,所以对雷电的研究也从未停止。因为古代缺乏当代这样的避雷设备,所以房屋因为遭遇雷击而发生火灾的记载屡见不鲜,甚至都有统治者的宫殿遭遇雷击起火的事情发生,像孙权的皇宫、明王朝的太庙都曾因为被雷击中而起火。

在古代人的意识里,雷电是由天上的雷公和电母放下来的,因为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一闪而过,所以人们又将电母称作“活闪婆”。知名小说《水浒传》中就有一位叫王定六的好汉,绰号就叫做活闪婆,用来形容他走路飞快,像闪电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人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经验,对闪电也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明初学者刘伯温就曾以“曰雷者,天地之郁积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进而声为雷,光为电。”的话语来定义闪电。

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也是比较准确的。后来,人们形成了对天象的有效统计,用来预测天气。通过一个季节的闪电次数、频率、地点来综合判断某一个地方降雨概率的大小。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有文字“电”的存在,人们对电的认识也是与日俱增的,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无疑令人十分敬佩。

但是,古代的“电”和现代的“电”有着本质的不同,古时候的电指的是闪电,而现代人的意识中,“电”字大多的代表电能,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古代出现“电”字的问题也就很好解释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