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老麻雀”新画像|龙舟传人许桂生:从蓝墨水上游竞渡世界
编者按:洞庭湖的老麻雀——见过风浪。洞庭宽广,浪头浪尾的皱褶处,由来就有一种精神让人驻足心动。通江达海的岳阳,既有“巴陵胜状”,又见岳州新唱。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来到岳阳,与一群手艺人对话,对“洞庭湖老麻雀”进行新画像。
许氏龙舟制造技艺第五代传人许桂生。(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红网时刻记者 王诗颖 肖懿 岳阳报道
2000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殉国,相传当地百姓乘船相救,汨罗江上喊声震天。从那天起,汨罗江便和屈原、端午、龙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有人说,“端午就是汨罗人的年”,汨罗人自己也说,“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在端午节,自发参与到龙舟赛和文艺汇演中来,在汨罗江上展开一场端午狂欢,就是他们一年中的头等大事。
赛龙舟,首先要有龙舟,而许桂生,就是那个造龙舟的人。
在岳阳汨罗,做这一行的,没人不知道他。
许桂生出生于“龙舟世家”,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到许桂生这里已是第五代。许桂生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木工,20岁制造了人生第一支龙舟,从业43年,前半辈子醉心于龙舟制造技艺,如今则走遍大江南北,开始推广龙舟文化。
“父亲曾叮嘱过我,一定要把汨罗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作为岳阳非遗民间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许桂生将龙舟的制造不仅仅看作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门需要传承的技艺。
许桂生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了半辈子,汨罗龙舟的沧桑、复苏与发展,也印刻在了他的故事里。
匠心:从学徒到“掌墨师”11道工序坚持至今
许桂生生于1959年,15岁时他背起了上百斤的工具,跟随父亲学习木工,19岁时他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制作龙舟。
因为悟性高,人又肯吃苦,只用了两年时间,许桂生就从打下手的学徒成为了“掌墨师”(龙舟制作的领头师傅)。
1980年,21岁的许桂生制造了人生中的第一艘龙舟。
1980年,21岁的许桂生制造了人生中的第一艘龙舟,“当时,我们这里要举办第一届民间龙舟赛,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做出了第一艘龙舟,并赢得了当年龙舟赛的冠军。”许桂生制造的龙舟受到了各方好评,找他做龙舟的人越来越多,许桂生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如今,这艘龙舟还一直摆放在许桂生的收藏室,保存完好。
上世纪80年代,龙舟制造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每到端午节前一、两个月,以村或者姓氏为单位,每家每户凑点钱,共同打造一艘龙船,来参加龙舟赛。于是龙舟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就全靠“掌墨师”的技艺和想法。
龙舟在材质和制造工艺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与普通的船只相比,作为水上竞技的龙舟在材质和制造工艺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制造过程也更加复杂,从选材、伐木到组船、捻缝,再到上漆、绘鳞,11道工艺流程每一道都非常讲究。
在选材上,船身的木材要选用上等的杉木,因为杉木轻巧,且韧性好,制造出来的龙舟可以自然形成一定弧度,在划船的时候速度就快一点,“木材是直的,要把它拉弯到多少度,这都在我脑子里。”许桂生说。
龙舟的龙头要选用樟木。
在岳阳汨罗,龙头凤尾是当地特有的龙船造型,而这一龙一凤的材料,则要选用樟木,不仅因为它易于雕刻,且在当地传说中,樟木也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
大到龙舟的选材,小到捻缝,许桂生都不会轻视,“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工艺,也只能用手工完成。”许桂生说,捻缝就是把桐油石灰捻到船的细缝里面,再用苎麻(当地人称做“桑麻”)扎到缝里面去,“桐油石灰干了以后比石头还硬,而苎麻遇水膨胀,会给船增加力度,划的时候船就不会晃动。”通过这些细致的工艺,许桂生制造出的龙舟轻巧平稳、不进水不变形,20多年过去了依旧能够“乘风破浪”。
创新:他的龙舟 应时代需求而“变”
1994年,许桂生和两个朋友在岳阳开办了一家龙舟制造公司。1995年,随着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岳阳的成功举办,国际龙舟运动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的渠道,也标志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龙舟竞渡升华为世界竞技体育,龙舟订单也纷至沓来。
但是,正当公司蒸蒸日上形成规模的时候,2001年,一场大火将工厂里面价值七、八十万的东西全都烧成了灰烬。其他人觉得风险太大,索性不干了。
许桂生回到老家汨罗,捡起了木工的手艺,给村里人打打家具,可是心里却一直放不下龙舟这门手艺。
转机发生在2004年。那年端午节,汨罗将举办首届汨罗江国际龙舟节,也让许桂生看到了希望,他倾其所有办起了一家龙舟厂,也就是现在的“九子龙屈原龙舟厂”。
这一次,许桂生将精力都放在了龙舟的传承和创新上。
随着龙舟赛事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对龙舟速度的追求成为了一艘龙船是否成功的关键。
许桂生将精力都放在了龙舟的传承和创新上。
船要快,就要减少阻力,许桂生发现,传统的船头是三角形的,阻力相对来说大很多,“如果变成反八字形,船头由直变弯,使得龙舟破水的力度更大,就能大大提速。”大受启发的许桂生,接着又改进了龙船的宽度和龙头的弧度等好几个关键点。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微改变,让他的龙舟大受欢迎。
为了适应现代龙舟赛的标准化要求,许桂生不断改进龙舟的制造工艺,在继承祖辈父辈龙舟制造技艺的基础上,又创新生产出专业的竞赛龙舟,销往全国各地,成为许多地方龙舟赛的专用龙舟。
为了适应现代龙舟赛的标准化要求,许桂生不断改进龙舟的制造工艺。
2012年,许氏龙舟制造技艺入选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许桂生也成为了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
传承:读懂汨罗江上的千年之“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国内的龙舟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规模化、市场化的龙舟赛事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旺盛起来的市场需求,也让龙舟市场行情水涨船高。
许桂生与龙舟厂的师傅们。
近10年间,汨罗涌现出了10多家的龙舟制造厂,每年有数百艘龙舟诞生于此。面对竞争,许桂生却很高兴,因为这些制造厂的老板,有不少是自己的徒弟,“我不怕带出徒弟饿死师父,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汨罗拥有龙舟制造厂20家,年产值超过1.2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将龙舟制造工艺传承下去,许桂生在儿子许名南大学毕业之后,就把他叫了回来。在许桂生看来,儿子是被自己“逼”回来的。然而,许名南却说,“我看到了龙舟制造这门技艺的潜力,也看到了龙舟文化的好,我希望通过更现代化的技术,将它推广出去,我是主动回来的!”
许名南懂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不断推广自家龙舟,“九子龙龙舟”的名声越来越响,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2019年,九子龙公司超过200订单,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而埋头“做”了许多年龙舟的许桂生,如今却“说”起了龙舟。
“这些年龙舟运动的发展势头好。”许桂生说,最近这十多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不断进行龙舟文化的推广,“龙舟文化代表着智慧、力量和团结,它的精神内核值得更多人的理解。”许桂生这十多年的足迹,也是龙舟产业蓬勃发展的轨迹。近年来,随着“龙舟文化”的精神内核被进一步提炼,赛龙舟这项传统体育赛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局限于南方的龙舟,往北走到了黑龙江,往西走到了新疆,划龙舟的时间也延伸至了端午前后两个月。
随着国际龙舟赛事的兴起,玻璃钢制的龙舟显然更受青睐,更为畅销,但是许桂生依然坚持传统木质龙舟的生产,“这是许家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技艺,不能丢失了。”许桂生说着,摸了摸自己收藏了41年的那艘龙舟。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龙舟文化的延续,也如龙舟竞渡一般,讲一个蓄势待发,奋力拼搏。汨罗龙舟走过千年,如今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如许桂生这样的“掌墨师”的传承中,汨罗龙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