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品珍|这种“欧式复古”的信函保密方式,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2021-11-15

没有电子密码,没有信息时代的阅后即焚,没有指纹面部识别……古人怎么能对“密件”和机要信函进行保密处理呢?

答案是:不仅能,且效果一流

通信保密意识上,“老祖宗”可是不输现代人的。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3号临时展厅的“唯以砖石记园林——馆藏汉代文物展览”中,有一批数量繁多、形状各异、小而精致的展品——

封泥

△这整齐的排列和码放,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

封泥,又称泥封。泥是软泥,封是封缄。

古人将软泥糊在自己的信笺上,在泥团上印下自己的印章,再将泥团烘烤至干燥坚硬,便制成了封泥。

因此,在各位用印人手法力度不同、泥团大小不同、“DIY理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下,封泥的形状各异,大多是不规则的圆形,少数呈方形,且边缘黏连断续,有很强的随机性,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

近年来风靡手账市场的“火漆印”,由于传说在十七世纪的西方国家盛行,因此常常挂着“欧式复古”的标签。

实际上,用粘土、绵纸、火漆等独特的材料为信函封缄的这种保密形式,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晚期,秦汉时最为流行。随着纸张、绢帛替代竹木简书,信函封扎的方式也由竹简封、木牍封,进化为绵纸封、火漆封,封泥便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印章的承载者,封泥的发展与印章的变化密不可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宫中建造了一处“章台”,以供批阅奏章,日理万机。

当时的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天下各郡县的奏章都要汇集到章台。

秦始皇一方面对印章的名称、使用材料、形制、印纽式样等都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如皇帝使用的玉石印章称为“玺”,官员等人的印章称“印”、“章”。

一方面要求上奏官员要严格执行公文保密制度,将用封泥封好的奏章都送到章台,由当值的官吏呈送给秦始皇亲自查验,唯有封泥完好,且没有被伪造的痕迹,才能证明没被“奸萌”私拆偷阅,秦始皇才会欣然敲掉泥封壳,浏览奏章。

封泥“重出江湖”,是在千年之后的清朝。

它的发现经过和甲骨文有些相似。

起初,在各地农事时无意挖掘出的封泥,被误认为是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其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光绪年间,小说家刘鹗在《铁云藏封泥》自序中说道:泥封者,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也。

至此,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小的一枚泥团,竟是无名的记录者,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

道光年间,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吴式芬与陈介祺合撰《封泥考略》十卷,成为我国最早的封泥研究专著。

“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后汉书 百官志》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关于封泥一词的最早记录。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封泥1000余枚, “唯以砖石记园林——馆藏汉代文物展”展出的封泥,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公文往来和货物流通。

其中还有反映古代园林管理工作的,如长信仓印封泥,长信宫为汉代后妃所居宫殿,这枚封泥,则是汉代皇家宫苑——长信宫,粮仓管理的见证物。

△汉.长信仓封泥

小小的封泥作为古代社会历史进程的见证物,不仅是研究古代官印、地理的“活字典”,还是和史料相互印证,展现古代皇家园囿面貌的珍贵藏品,具有很重要的园林文化研究意义。

“唯以砖石记园林——馆藏汉代文物展”展览

开展时间:2021年9月19日~2021年12月19日

观展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3号临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园林博物馆

观众朋友们,想要了解更多展览内容,敬请期待官方服务号、订阅号后续更新。

同时,VR线上观展也即将上线。

欢迎前来集章打卡!

温馨提示:请您提前预约参观门票。由于馆内停车场车位有限,请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耐心排队等候入场。如馆内停车位已满,可选择附近车位充足的停车场进行车辆停放。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请您遵守国家有关预约、错峰、限流、验码、测温等防疫规定,服从工作人员引导,感谢配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