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文/王子江 杨汀 姜俏梅)
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2000年来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如何看待中国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近期在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等地,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日本文化活动和相关领域专家,了解到一些最新的动向和观点。
不避讳中国文化的影响
今年四五月间,京都国立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佛教戒律与鉴真和尚”展览,展出了大量关于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教和创立唐招提寺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鉴真当年带到日本的佛经和法具。原珍藏于唐招提寺、很少与公众见面的鉴真塑像也一同展出。这座由鉴真弟子在他去世后打造的塑像的照片,也成为这次展览的海报,张贴在京都市内广告栏里。
京都国博对鉴真东渡日本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将“中国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一起带到了日本”,也正是鉴真将正统的戒律传到日本,直到今日都让日本人“思考何为佛教与佛教徒应有之形态”。博物馆还利用展出机会,推出了日本学者关于鉴真的著作十余种,既有关于佛教的研究专著,也有供儿童阅读的绘本。可见1300多年后,鉴真在日本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
无独有偶,在京都附近的奈良国立博物馆,也同时进行一项名为“圣德太子与法隆寺”的展览,以纪念圣德太子去世1400周年。展出的174件文物中,同样不乏来自唐代的珍品。圣德太子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他摄政时期,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还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僧赴隋唐学习,使得更多的日本人有机会学习汉文。在圣德太子主持下制定的《冠位十二阶》以及《十七条宪法》,都完全用汉文写成,不少条文都是直接援引《论语》《礼记》《易经》《老子》《庄子》等中国典籍,语言朴实,文章优美,代表了当时日本汉文的最高水准。
日本史学家家永三郎称大唐为“日本文化的恩师”,从京都和奈良两个日本顶级博物馆本次的展览中可见一斑。这两个古都中,与唐代有关的文物寺庙等遗迹还有很多。鉴真当年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金殿依然完好无损,奈良市还在1400年前的平城宫旧址上复原了“朱雀门”。朱雀门曾是隋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
奈良国立博物馆研究员部长吉泽悟经常去中国,去陕西和河南的博物馆参观和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叹:“那些东西太好了,会再次感到我们的很多文化起源是唐文化。”对于这次展览,他说:“日本文化中有很多是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我们呈现这些,也是在呈现东亚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国际性。”
“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也生成了有别于中国的文化,产生区别的过程是怎样的,奈良国博是为人们提供了解这些材料的地方,提供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机会的地方。”
立足本国讲好自己故事
最近几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昌邑王刘贺汉墓的发掘,都称得上全世界几十年来重大的考古发现。与在国内引发的热潮相比,这些考古发现在日本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日本民俗学者、《日本经济新闻》前编委山形健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们对自己国家以外的其他古代文明都不太感兴趣。他说:“三星堆文明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我们无法想象这么远古的时代。即使在学校历史中,我们也根本不接触这样的时代。日本人心目中的‘古代’可能与中国人的概念不一样,中国人可能以为古代是公元前数百年,但日本人第一本史书直到8世纪才出现。”
不过,山形健介也承认,日本对于中国文化和考古发掘的兴趣,与两国之间的关系和游客多少有直接关联。上世纪70年代末就访问过中国的山形健介说,40年前,日本掀起了丝绸之路热,日本电视台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节目;几年前,兵马俑展也令人兴奋。现在到日本的中国游客多了起来,与京都奈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保存的古迹很多也有很大关系。
吉泽悟告诉记者,奈良国博经常做介绍中国的展览,现在正计划做一个丝绸之路展。“我们也关注中国的发掘新动态,希望两国增加交流机会,这是增加了解和理解的基础,非常重要。”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了解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专家认为,最关键的是讲好自己的故事,立足本国;其次是加强与世界知名博物馆的交流,创造条件多进行一些跨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