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清代“古文第一人”姚鼐的山东日记

2021-11-16

□赵瑞峰

说起来,被誉为清代“古文第一人”的“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对山东并不陌生,因其早年屡次进京应考,往返皆途经山东。他曾走运河经山东段的临清漳口、聊城、汶上、济宁等地,并且都有诗记之。如北上过济宁时就有《太白楼》诗:“李白任城住,于今九百秋。青天东海月,长为挂南楼。三月杨花雪,馀春客济州。凭栏空汶水,相忆下沧州。”

据清同治年间郑福照所撰《姚惜抱先生年谱》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姚鼐乞病解官,冬十二月应其挚友、时任泰安知府朱子颖之邀,自京师乘风雪抵署中,除夕与朱子颖登泰山观峰看日出,作诗文记之。登泰山后又在泰安人聂剑光的陪同下,北行至离泰安不远的长清,游其境内的灵岩寺,并作《游灵岩记》。但这次却未再往北进济南一游,即回泰安并返京,旋即南归。姚鼐已抵近济南而未往一游,何也?是归乡心切,还是不耐苦寒,抑或别有他故,已不可知。然而六年前他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秋七月,充山东乡试副考官,在济南居留一月有余,对济南可谓已熟,当是主要原因。

桐城派三大代表人物

对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秋,姚鼐这次充山东乡试副考官使鲁情况,其同时代人及后人撰写的有关他的行状、墓志铭、年谱和家谱中都未有涉及。最近出版的由周中明校点的《姚鼐诗文集》,则首次收录之前不见于其他任何姚氏诗文集的《惜抱使湘鲁日记》(下称《日记》),就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姚鼐使鲁的主要活动。

据《日记》记载,姚鼐是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与山东正考官朱克斋冒雨南下往鲁而来,因道路常为积水所没及河道决堤,故于路上艰难走了九天,于三十日方入山东界。三十日《日记》:“……承善及省吏来接。饭毕,行二十里,过运河至德州。连日与克斋同居一馆,是日乃分舍,宿州城西。”第二天即八月一日,该日《日记》:“缘城外行三十里至黄河崖,进点心……又行三十里宿于平原城东。有怀颜鲁公,作一诗:‘风尘二十四州昏,谁共常山闢土门?早岁弟兄人未识,暮年忠壮气犹存。悲凉身世中兴项,仿佛旌麾烈士魂。独拜西风残照底,萧条秋气满平原。’”诗作苍凉悲壮,表达了对颜鲁公忠肝义胆精神的无限钦佩和景仰之情。初四《日记》:“早起过渡……出行,过一山冈,殆标山也。下望济南,旁瞩群岸烟景如画。行四五里,舆从来接,乃更朝衣入济南东城,与克斋住,共一街。是日封门,无相见者。”可见初到济南,济南就给姚鼐留下不错的印象。

初五日《日记》:“令人持名帖候在省诸官,司道遣人送科场条例及筵宴仪注,又下帖请入廉宴。”这其实是在进行乡试前的准备工作。次日《日记》则详细记叙了司道凡三次速帖来请、往巡抚衙门参加公宴的情况,及入闱所见监试官和按《春秋》《诗》《易》《书》顺序所排各房廉官。其中监试官沂州守湖州人蔡彩霞、“春秋房”濮洲牧归安人潘退庭皆是姚鼐伯父姚范旧交,而“书三房”福山令安乡人潘经峰则是其癸未(1763年)在京会试同年,“诗一房”邹县令献县人孔传系庚午年(1750年)举江南乡试同年。这样对其副主考官的工作也方便些。这则日记和上两日日记则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有关清代中期的科考资料。差不多从七月六日起,姚鼐忙于公务至九月上旬结束,一月有余。这段时间的日记付之阙如,这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忙,无暇旁顾,此外是否以事涉闱密,不便记之?想来也是有的。

济南有许多名山胜景,姚鼐亦素有耳闻,“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既有缘来济,又怎肯轻易错过,只要得暇,自然少不了他的身影。果然,到了这年九月,山东乡试副主考官的工作终告一段落,他便按捺不住游兴,于重阳节前一日,不知是独往还是结伴游千佛山。

姚鼐不吝挥笔题诗,这即是《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泰山出青云,天半苍然独。梁宋暨东溟,万里环其足。阴嶂走济南,雪涛尚奔蹙。势尽凥益高,堑断无陂麓。振衣斗直上,陟磴逾援木。落叶下泺泉,秋风散海曲。一卷华不注,拖云点青绿。犹见山花开,顾绝棲鸟躅。高寒不可留,归来泛秋菊。”诗人以清绝之笔描绘了登千佛山顶四望所见雄奇壮观之景,读之令人称奇。同日游千佛山罢,返经趵突泉,时已暮,乃饮于张氏园,即有《从千佛寺回过趵突泉暮饮张氏园》诗,其中有句云:“大明湖动水云白,华不注抽烟雾青”“败荷衰柳下零乱,夕阳逝雁高青冥。却入荒园洗盏坐,旁有小泉时复鸣。”末句所谓时复鸣之小泉,显然非趵突泉,但以其周边泉众,究系何泉,则不可知了。

大概白天登千佛山和暮饮泉边,尚不能抚慰姚先生那一颗好游之心,入夜则又轻舟泛大明湖,其游兴大发,诗兴不减,因又吟成《大明湖夜》诗:“南山已暝色,回见明湖光。秋尽济南郭,渺然江水长。中流上新月,轻舸复徜徉。烟昏鸥鹭宿,波沈卢荻苍。孤往仍中夜,回飙城曲凉。高楸高拂雾,寺棘下零霜。佛幢犹立魏,名士正思唐。安知后游者,声迹永相望。”读之隐然绘着一幅《明湖月夜图》。

这是姚鼐离开济南返京前两日所为之事。两天后的九月十一日离济,据该日《日记》:“出城,行五十里至齐河。又六十里至禹城,可一更许。”十二日《日记》:“行七十里至平原,又八十里至德里,宿罗年兄家。”至此出山东界,结束在鲁之行。从此姚鼐再未到过济南。

姚鼐充山东乡试副考官期间,为国选拔了一批可造之才,其中师从姚鼐并被其誉为“三俊”(孔广森、马聪咸、马宗琏)之一的曲阜孔广森(1753—1787年),这年以17岁上中乡试;三年后会试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姚鼐奖拔而登上学坛,擅骈文,成为清代有名的骈文八大家之一。中年遭父客死他乡,哀毁过度,不幸去世,享年35岁。其师姚鼐闻之,痛惜不已,以诗悼之。

该《日记》后尚有数页残稿,据编者“附志”推断“似从桐城北上时所记者”。据《日记》所载,姚鼐先是陆路,后是水路,复陆路,大体沿运河一线北上,于十八日(年月不详,据前所记当为春日)出江南,入山东界。不知何故,姚鼐未继续经郯城、过沂州,走东路官道北上,而是折西北经台儿庄、过马兰屯、走阴平镇,直奔经过山东的中路官道北行。然《日记》记至十八日遇汶上便戛然而止,其后佚失,令人遗憾。在汶上姚鼐作吊后梁名将王彦章(梁山人)诗两首。其二为七绝,云:“春谷溪花四月残,汉阴微雨麦秋空。斜阳射的山前出,记向君家屋角看。”

后来姚鼐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旋归里,走运河过山东经汶上时作有《汶上舟中》诗,那时恰值春天,故首联即曰:“春风迎我自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后面几句为:“尽室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尽好怀。欲上济楼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正值春日岸柳花开、草长莺飞,心情舒畅,加之方得解官,“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故诗中洋溢着一派豪迈乐观的精神,颇为动人。

姚鼐于辞官后南旋,次年两淮盐运使朱子颖兴建梅花书院,延其主之。秋,至扬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其纂修“四库书”之劳,有大臣奏补其官。任幼植(四库纂修官,姚鼐同事)亦为奏补官者之一,因过扬州,邀姚鼐入都,姚以母老辞谢。从此姚鼐的脚步往北未远过扬州。曾经一再身经足履的山东和他再无缘相见,但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纵不让他魂牵梦绕,却也终究难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