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上评|学术讨论不该变成意气之争

2021-11-19

学术讨论其实是学术圈很常见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观点交流,是思想市场最重要的产出之一。如何对待学术讨论,关乎学术生态和学术发展。但也不可否认,学术讨论常常可能擦枪走火、剑走偏锋,成为溢出学术圈的公共事件。

这两天就发生了一起小小的“公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著有一部《制造汉武帝》,颇有创见,在学界很有些名气。而在近日出版的《文史哲》2021年第6期,刊有一篇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鹄所写的《司马光的学术逻辑与唐宋时人对汉武帝的看法:读》,对辛著进行了反驳。

这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学术讨论。在《文史哲》的论文公开后,辛德勇在自己的公号里发了一篇《这是要干什么》,言辞激烈地反驳,并认为这是“歪曲”“栽赃”“攻击”,并质问“《文史哲》(或者说躲在《文史哲》背后的那些人)这是要干什么”。

文史哲杂志公众号在全文刊载这篇文章后,也在评论区选出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一碰就蹦三尺高”“这位辛老师,脾气大于能力了”之类的评论。学术讨论俨然有变成意气之争的架势,似乎还有阴谋论的味道,学界争鸣开始进入公共视野。

其实,把两方观点都摆出来,谈不上对错分明。林文批驳的“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刻意采用不可信的《汉武故事》,塑造了虚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这个说法对不对还有待商榷,但林文“唐宋时代的普遍看法与不变的司马光”、“司马光采信《汉武故事》的原因”等说法,确实有学术讨论的价值,并不涉及私人领域。

当然,更严谨的判断还有待学术界来作出,从公共层面来说,则是我们如何看待学术讨论的问题。其实,否定、推翻、批判本就是学术生产的原动力,辛德勇所著《制造汉武帝》,缘起也是为了反驳另一位北大学者田余庆的观点。中止讨论,其实就中止了学术研究的生命,学术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了。

为了建设生态健康的学术界,我们既要尊重“标准答案”,也要尊重“一家之言”。发表论文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启发”更深入的研究,指望观点一出、廓清杂音,这恐怕是十分罕见的学术幸事,多少年碰不上一回。

所以说,学术讨论不该害怕批评。那些我们所熟知和崇拜的大师,其实在某一问题上也无法完全避免被学术界批评,从鲁迅到胡适,从陈寅恪到钱钟书,再到钱穆的“文化保守主义”、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从来不乏质疑者、批评者。但这不会影响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学者的价值从来不是“答案有多准”,而是“启发有多大”。

所以,当事人也好,旁观者也好,不妨就事论事,多从学术研究的层面考虑问题,而不要过多纠缠于个人的私德、刊发文章的动机,不要搞成意气之争。

名气再大、地位再高的学者也是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但只要尊重基本的学术规范,愿意在平等语境下客观地讨论、交流,就没什么问题。期刊选发某篇文章,也不代表就是在“站队”。至于观点经不经得起推敲,学术界那么多双眼睛,自有分辨能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