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荆寺二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义井乡西南沣河以东。201年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建设,在该村村东发掘清理9座西汉早期墓,其为研究秦文化向汉文化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9座墓均为东西向竖穴墓道土洞墓。以墓道形式不同,分为二型。
A型7座。均为长方形带生土二层台竖穴墓道土洞墓。二层台除M4为一侧、余均为三面带二层台。墓道有收分,口大底小,壁面留有镢痕。二层台以下壁面竖直,平整。M3、M5挖有上下墓坑的脚窝。墓室为东西向长方形或梯形,封门为木板,在墓道与墓室口之间两侧壁面上挖有封门沟槽,沟槽内及墓室口均有朽木痕迹。M9,方向280°,墓室底与墓道等宽,东端北斜。墓道开口距现地表0.8米。上口长3.7、宽2.9米,至二层台深2.6米,下口长3.3、宽2.5米。二层台西宽0.25、南北均宽0.4米。二层台以下墓道长2.8、宽1.5、深1.5米。墓室长3.85、宽1.6~1.7米,顶部下塌,残存壁高0.9米,墓底距现地表4.9米。墓室口北壁有一宽0.9、进深0.7、高约0.6米的小龛。封门沟槽宽0.4、进深0.28、高1.5米,葬具为一椁一棺,从朽迹看可知棺长2.2、宽0.65米,位于墓室中部。骨架已朽,葬式仰身直肢,头向西。出土器物有陶鼎1、陶盒2、陶灶1、陶罐2、陶钫1、陶缶2、陶釜1、陶盆1、陶甑1、陶璧4、铜镜1、铁削1、铁灯1件(图一)。
M6,方向275°,墓室底与墓道同宽。墓道开口距现地表0.7米。上口长4.8、宽3.6米,至二层台深2.5米,下口长3.9、宽2.8米。二层台面均宽0.6米。二层台以下墓道长3.1、宽1.6、深1.6米。墓室长4.5、宽1.6米,顶塌,现残存壁高约1.0米。底距现地表4.8米。封门沟槽宽0.16、进深0.2、高1.6米。墓室内南北向遗留有宽0.05米的垫木朽迹四道,在墓室四周的塌土中有大量的木板朽灰,墓室中间有木棺朽迹及草木灰,葬具为一棺一椁。棺长2.4、宽0.75~0.65米。骨架一具,仰身直肢,头向西。出土器物有陶鼎1、陶盒1、陶蒜头壶1、陶囷1、陶灶1、陶罐1、陶缶4、陶釜1、陶甑1、陶球1件及残玉璧、漆器多件(图二)。
B型2座。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式墓。
M1,方向290°,墓道开口距现地表0.5米,为窄长条形斜坡墓道,位于墓室西边偏北处。上口略宽,上口长9.5、宽1.1、深4.3米。墓室东端北斜,分前后室。前室略呈梯形,长2.95、宽1.84~2.08米。后室长方形,位于前室后端正中,长4.05、宽1.68米。前后室现残存壁高约1.2米,墓底距现地表4.8米。前室封门不详,后室封门处有朽木遗迹。在前室塌土中发现有零散骨节,明显早年已被盗扰。后室靠近南北两壁处各有一东西向沟槽,沟槽长3.8、宽0.12、深约0.03米,槽内有朽木迹,墓土中夹杂有大量散乱的棺板朽灰,原应有棺椁设置。出土器物有陶罐5、陶甑1、陶盒1、陶鼎1、陶壶1、铜镜1、铜带钩1件,榆夹半两1枚、玉剑璏1件,车马饰数件(图三)。
M2,方向270°,墓道开口距现地表0.3米。
上口略宽,长12.2、宽3.15、深3.5米,底长12.04、宽2.8、坡长8.7米。斜坡底东端变为平底,平底长3.3米,之间有一高0.2米的不规整台阶,台阶西高东低。墓室为长方形,底高于墓道底约0.1米,长4.32、宽1.56米,现残存壁高1.3米。墓底距现地表3.7米。封门为木板。在墓室前端偏南处有南北长0.8、东西长0.5米的椭圆形盗洞。葬具置于墓室正中偏东处,在墓室底靠南北两壁各有一东西向沟槽,沟槽长2.5、宽0.15、深约0.04米,槽内有朽木灰迹,从朽木痕迹及铜棺饰看,葬具应为一椁一棺。椁长2.56、宽1.5米。棺位于椁内北边,长2.5、宽约0.8米。葬式不清。该墓因盗扰,出土器物很少,在盗洞填土中发现有陶鼎、陶钫盖各1件,棺内东端有铜镜1件(图四)。
二、出土器物
计103件。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铜钱。陶器一般置于墓室口及耳室内,小件器物置于棺内。
陶器57件。器形有鼎、盒、蒜头壶、壶、钫、罐、缶、盆、灶、甑、釜、囷、璧、球等。鼎7件(2件残)。依底的不同,分为二型。
A型2件。圜底。器身剖面呈鸭蛋形,子母口低平,均有彩绘。标本M9∶8,子口内敛,圆唇,盖为浅覆钵形,上有三小半圆形钮。腹饰瓦纹、弦纹各一周,盖腹为红、白相间宽带纹,顶为卷云纹。口径23.5、腹径20.0、腹深8.8、通高15.2厘米(图五,1)。
B型3件。平底略内凹。体较A型略窄,腹较深,子母口较高,下腹均有刮削痕。标本M3∶3,因下腹修整腹壁显直,上下腹交接处显折。盖为浅覆钵形,弧壁,近沿处微折,上有三锥形小钮。口径15.2、腹径18.4、底径9.6、腹深8.8、通高14.4厘米(图五,3)。标本M5∶1,上腹壁外弧,下腹壁因刮削修整微内弧,上下腹交接处显折,盖为浅腹钵形,顶部略下凹,上附三锥形小钮。耳孔外侧上部饰模印三角纹组成的图案。口径13.6、腹径18.0、底径9.6、腹深10.0、通高14.4厘米(图五,2)。
盒6件。据有无圈足,分为二型。
A型1件。有圈足。标本M6∶4,体较宽扁,呈扁圆形,子母口内敛,平沿内斜,圆弧腹,圈足。盖为覆钵形,弧壁,顶部略上凸,附有圈足形握手,腹饰凹弦纹二周。口径18.4、腹径20.0、通高14.4厘米(图五,4)。
B型5件。平底。腹较A型显高,以腹壁变化分为三亚型。
Ba型2件。弧腹,腹饰瓦纹。标本M3∶1,子口内敛,平唇内斜,圆弧腹,平底略内凹。盖为覆钵形,弧壁,腹饰瓦纹二周,近底处有刀削痕。口径15.2、腹径18.0、底径10.4、通高13.6厘米(图五,6)。
Bb型1件。微折腹。标本M4∶6,盖为覆钵形,弧壁,肩部弧圆显折,有折棱二周,圈足形握手较小。盒为子母口内敛,圆唇,微折腹,下腹因刀削修整较斜直,近底处微内弧,平底内凹。上腹饰凹弦纹二周。口径14.4、腹径18.2、底径1.2、通高14.4厘米(图五,5)。
Bc型2件。弧腹较深。标本M9∶3,盖顶平,弧壁近沿处显折,有折棱一周。盒上腹饰瓦纹二周。口径16、腹径17.6、底径8.0、通高13.2厘米(图五,7)。标本M9∶12,盖顶上凸。盖上饰卷云纹,彩绘多已脱落。口径14.4、腹径18.4、底径9.6、通高14.8厘米(图五,8)。蒜头壶3件。敛口,圆唇,细长颈,以肩
腹变化分二型。
A型2件。折肩,折腹,平底或平底内凹,下腹因刀削修正使上下腹交接处显折,下腹壁面内弧。标本M3∶2,上腹较短,壁面向下较斜直,下腹斜直微显内凹,平底。颈肩饰暗弦纹数周,上腹饰锥刺纹二周。口径4、腹径19.2、底径1.6、高2.8厘米(图五,9)。
B型1件。圆折肩,弧腹。标本M6∶2,腹壁圆弧,平底微内凹,下腹有刀削痕。腹饰凹弦纹、细弦纹各一周。口径4.8、腹径18.4、底径12.4、高24厘米(图五,10)。
壶1件。标本M1∶5,残缺严重。侈口,平沿,长颈内凹,圆腹,圈足较高。颈腹间饰凹弦纹二周,足饰凸弦纹一周,肩部两侧对称粘贴模印兽面铺首衔环。口径13.2、腹径26.4、底径4、高40厘米(图六,1)。
钫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M9∶14,敞口,方唇,束颈,弧腹,圈足较高,略外撇。盖为覆斗形,下有子口。两侧对称模印兽面铺首衔环,上腹饰卷云纹,颈饰倒三角纹、流云纹。盖顶饰卷云纹,四坡饰宽带纹。口径12、腹径20.8、底径12.8、通高41.2厘米(图六,2)。
罐10件。均大口,弧腹,平底。分为大罐、小罐两种。
大罐5件。体较大,无颈,圆唇或方唇,鼓肩,下腹较斜直内收,平底或平底稍内凹,下腹有刮削修整痕迹。以腹部变化分为二型。
A型1件。折腹。标本M4∶8,圆唇,上腹向下较斜直,下腹斜直内收,平底。肩饰暗弦纹数周,上腹饰锥刺纹二周。口径20.4、腹径37.8、底径16.8、高24.6厘米(图六,3)。
B型4件。微折腹或弧腹。标本M6∶7,上腹短,平底内凹,肩有暗弦纹数周,上腹饰锥刺纹二周。口径2.8、肩径35.4、底径20.4、高24厘米(图六,7)。标本M4∶3,上腹变长,上下腹交接处因下腹刮削修整显折,平底略外凸,肩饰暗弦纹数周,上腹有锥刺纹三周。口径13.6、腹径26、底径12.8、高16.4厘米(图六,4)。标本M9∶6,平沿,方唇,上腹明显变高,腹壁圆弧,上下腹交接处显折,下腹壁斜直内收,平底。肩饰暗锯齿纹二周、暗弦纹数周,上腹饰不规则锥刺纹四周、细弦纹二周。口径18、腹径31、底径15、高2厘米(图六,8)。
小罐5件。颈较高,侈口,平沿外斜,尖唇,束颈,斜肩,折腹,平底,上腹稍外弧,下腹因修整显斜直。标本M1∶1,体显宽低,折腹明显,平底微内凹。肩腹交接处饰凹弦纹一周,上下腹交接处饰细凸弦纹一周。口径14.4、腹径21.6、底径1.2、高15.2厘米(图六,5)。标本M1∶13,体较前一例高,腹部折角较前不明显,平底,肩腹处饰凹弦纹二周。口径14.4、腹径21.6、底径1.2、高16.8厘米(图六,9)。标本M1∶2,体显窄高,平底稍内凹。肩腹交接处饰凹弦纹一周,上下腹交接处饰细弦纹一周,上腹饰断续锥刺纹二周。口径14.4、腹径20.8、底径1.8、高17.6厘米(图六,6)。
陶缶8件。侈口,平沿外斜,尖唇,短颈内束,广弧肩,斜腹,平底。以肩腹交接处壁面不同,分三型。
A型2件。体较小,折腹,上腹特短,较竖直,下腹壁略内弧。标本M6∶8,上腹饰不规则锥刺纹四周。口径10.8、腹径34.8、底径15.6、高27厘米(图七,1)。
B型4件。肩腹交接处较圆弧,腹壁微外弧,近底处微内弧。标本M4∶9,肩腹处有刮削痕迹,饰锥刺纹二周,肩部刻划有“任”(图七,9)、“一”两字。口径12.1、肩径42、底径16.8、高31.8厘米(图七,2)。标本M6∶1,肩部饰弦纹一周,肩腹交接处饰弦纹一周,锥刺纹数周,肩部刻划有文字“宣□”两字及符号(图七,10、1)。口径12.3、腹径40.2、底径18、高32.4厘米(图七,3)。
C型2件。肩腹相交处角度较小,显尖,腹壁内弧。标本M6∶10,肩腹部饰锥刺纹三周。口径10.8、肩径39.6、底径18、高30厘米(图七,4)。
陶盆2件。敞口,平沿外斜,尖唇,平底。以腹壁不同,分二型。
A型1件。折腹。标本M9∶17,上腹向下斜直,下腹壁内弧有刀削痕迹。口径26.4、底径1.2、高10.4厘米(图七,5)。
B型1件。弧腹。标本M1∶3,残缺为一半,上腹饰凹弦纹三周。口径29.0、底径15.2、高12.2厘米(图七,6)。
陶灶3件。灶台前方后圆,壁向下外斜,前有拱形火门,灶面前后排列两穴,穴内各置一釜,后端有一烟囱。以宽窄比例分为二型。
A型2件。较宽短。标本M3∶4,烟囱为蒜头形。通高1.8、通长28.2厘米(图七,7)。B型1件。较窄长。标本M9∶1,烟囱为圆柱形,灶门周围饰有菱形图案。长26、宽16、通高9.6厘米(图七,8)。
陶甑5件。分大、小二种。
大陶甑2件。标本M4∶5,残,侈口,圆唇,折腹,上腹壁内弧,下腹壁斜直内收,平底内凹,底有圆形孔。上下腹交接处饰凹弦纹一周,下腹有刀削痕。口径24.8、腹径21.6、底径9.6、高13.2厘米(图八,1)。
小陶甑3件。原应置于陶灶上,侈口,平沿外斜,尖唇,下腹壁有刀削痕,平底。以腹壁变化分三型。
A型1件。体较高,下腹壁内弧,小平底,底有三小孔。上腹饰凹弦纹一周。标本M6∶14,口径12.8、底径3.2、高6.4厘米(图八,2)。
B型1件。弧腹,下腹壁较斜直,底有三小孔。上腹饰凹弦纹二周。标本M3∶5,口径9.6、腹径9.2、底径3.6、高4.6厘米(图八,5)。
C型1件。折腹,上腹壁略外弧,下腹壁斜直,平底下有小圆孔。标本M9∶13,口径13.2、腹径1.8、底径3.6、高6.6厘米(图八,3)。
小陶盆3件。置于灶上。可分为三型。
A型1件。上腹外弧。标本M6∶13,侈口,平沿外斜,尖唇,折腹,小平底。上腹壁中间略外弧,下腹壁内弧,上下腹交接处饰瓦纹一周。口径14.8、底径3.2、高6.4厘米(图八,6)。
B型1件。上腹略内弧。标本M3∶6,侈口,平沿外斜,尖唇,斜腹,腹壁近底处略内弧,平底稍内凹。下腹壁有刀削痕,腹饰瓦纹一周。口径13、底径4.0、高5.5厘米(图八,7)。
C型1件。上腹内凹。标本M9∶19,口微敛,平沿内斜,圆唇,沿面有凹弦纹1周。弧腹,平底内凹。腹壁近底处有刀削痕。口径1.2、底径4.0、高4.4厘米(图八,4)。
陶囷2件。圆屋形。圆坡形顶,饰有脊及瓦棱,顶有一圆孔,孔上扣置顶盖。腹壁向下弧收,假圈足。标本M6∶1,囷门不详,腹部饰有断续锥刺纹五周,底及壁面均有红色彩绘痕迹。瓦棱形盖,顶径42.0、底径21.6、通高3厘米(图八,8)。标本M7∶1,圆饼形盖。壁上刻划有长方形假门。壁下部有锥刺纹二周,红彩宽带纹四周,多已脱落。顶径34.4、腹径30.4、底径18、高30厘米(图八,9)。
陶璧4件。均一面饰小乳丁,另一面素面。标本M9∶7,较大。直径21.2、孔径5.6、厚0.8厘米(图八,10)。标本M9∶2,较小,直径19.2、孔径4.2、厚0.8厘米(图八,1)。陶球1件。标本M6∶6,不规则圆形,中穿一孔。表面涂一层白彩,白彩上绘红色圆圈纹。径4.1、孔径0.7厘米(图八,12)。
铜器34件。
铜镜4件。据纹饰不同。可分为三型。
A型2件。蟠螭纹镜。镜体较薄,素卷沿,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周围有一凹宽带弦纹。主纹饰内边为一周凹弦纹,外边为一周凹弦纹或短斜线纹。标本M9∶4,地纹不清,主纹饰以一尖花叶纹为中心,两边分布了四组缠枝蔓草纹和三个蟠螭纹。面径13.8、肉厚0.1、沿厚0.2厘米(图九,1)。标本M4∶7,地纹为模糊的云雷纹,主纹由两个菱形纹、两个云纹、三个蟠螭纹组成。面径13.6、肉厚0.1、沿厚0.2厘米(图九,2)。
B型1件。螭龙纹镜。标本M1∶6,连峰钮,钮座内饰首尾相随二螭龙,钮座外饰内向连弧纹一周,之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为主纹区。主纹区为四个带座乳钉间饰有四螭龙纹,螭龙身饰小乳丁多枚。内向连弧纹厚缘。面径13.8、肉厚0.2、沿厚0.4厘米(图九,4)。
C型1件。铭文镜。标本M2∶3,素卷沿,钮残,从残迹看应为三弦钮。钮座两侧有“千金”二字。主纹饰内边为凹面宽带纹一周,外边为内向连弧纹一周。主纹饰为四带圆座乳钉,乳钉间有“长乐未央”四字铭,四变形蟠螭绕于乳钉及字铭间。面径9.65、肉厚0.12、沿厚0.25厘米(图九,3)。
铜带钩1件。标本M1∶7,琵琶形,断面呈半圆形,钩首为兽头形,钮偏于钩尾一端。长6.8、宽1.8、厚0.9厘米(图一○,1)。
柿蒂形棺饰7件。均出于M2,多数残缺,表面鎏金,多脱落。标本M2∶2,薄片状,中间有一方孔,一泡钉穿于孔中,背面有朽木残迹。柿叶径3.8、泡钉径1.1厘米(图一○,2)。
小铜环2件。标本M7∶2,断面呈扁圆形,一端有铁器锈迹。直径1.8、内径1.2、厚0.2厘米(图一○,3)。
铜车马饰20件。
车軎1件。标本M1∶10-1,軎身中段饰凸宽带纹一周,宽带纹中间饰凸棱一周,軎上穿有一钉状辖。外径2.1、内径0.9、长2厘米(图一○,4)。
衡末5件。圆筒形,一端封顶。标本M1∶10-2,中间饰凸棱一周。径1、长1厘米(图一○,5)。标本M1∶10-5,靠近封顶一端有凸棱三周。径0.8、凸棱径1.1、长1.8厘米(图一○,6)。
当卢1件。标本M1∶10-7,长条片状,一端宽一端窄,窄端残,背有一竖向长方形穿,宽端呈三角形,背有并列两竖向长方形穿。宽0.5~1.6、残长9.0厘米(图一○,13)。
扣饰5件。标本M1∶10-8,圆拱形盖帽,内空,表面浮雕一兽头,背有并列两长方形穿。帽径1.05、通高0.8厘米(图一○,7)。
管形饰3件。标本M1∶10-13,标本M1∶10-8,圆管状。长0.9、径0.5厘米(图一○,8)。
车轙2件。标本M1∶10-16,呈弓形,两端较细,断面呈圆形。宽1.8、高1.9厘米(图一○,9)。
盖弓帽1件。标本M1∶10-18,圆筒形,靠封顶一端略细,中部向上翘起一钩。长1.9、径0.5厘米(图一○,10)。铜车饰1件。标本M1∶10-19,
环为竖立状,拱面向上,平面在下,断面呈方形。平面下边中间出一方形尖状钉。环宽0.8、高0.5、通高0.75厘米(图一○,1)。
铜环1件。标本M1∶10-20,断面呈圆形。外径1.45、内径0.95厘米(图一○,12)。
铜钱4枚。均为半两钱。M7出2枚。圆形方穿,无内外郭,钱背平,制作粗糙,周围及穿内留有铸造时的毛边,字口特浅,大小薄厚不一。标本M7∶4,直径2.6、穿径0.9、厚约0.2厘米,重5.0克(图一○,14)。标本M7∶5,直径2.1、穿径1.0、厚0.1厘米,重1.6克(图一○,15)。另2枚为榆夹半两,无内外郭,内外留有毛边,字口特浅。标本M1∶8,穿为长方形,钱文不全。直径1.2、穿径0.5~0.7、厚0.1厘米,重0.26克(图一○,16)。标本M8∶1,比上件较厚。直径1.4、穿径0.5厘米,重0.64克(图一○,17)。
铁器5件。
铁釜1件。标本M4∶10,锈蚀。直口,平沿,颈较高,斜弧肩,鼓腹,下腹弧,圜底较尖,两侧附半环形竖耳。口径18.4、腹径26.4、高18.8厘米(图一一,2)。
铁灯3件。均残缺。标本M5∶2,浅盘形,敞口,方唇,斜壁,平底,下有上粗下细柱状实心柄,柄中有一凸棱。座为覆盘形,斜面折边。盏径10.8、底径8.0、高1厘米(图一一,1)。铁削1件。标本M9∶5,残为两节,出土时有木朽迹。一边有刃,顶端弧形,断面呈三角形,柄断面呈长方形,柄首卷云形。长2.5、首宽3.3、削宽1.2厘米(图一一,3)。
玉器3件。
玉剑璏1件。标本M1∶9,白色,平面呈长方形,一端残,另一端向背面翻卷,面饰云雷纹,背有一长方形穿。残长6.6、宽2.4、厚1.4厘米(图一一,4)。
玉璧残片2件。白色,体碎小,出土时分置于骨架口内及右手内,两面均饰云雷纹,厚0.5厘米。标本M6∶5,长3.0、2.8、宽1.8、2.0厘米(图一一,5、6)。
结语
这批墓葬中的A型墓为长方形带生土二层台土洞墓,墓道宽敞,墓室窄小。A型墓出现于战国晚期的中段,战国晚期晚段在咸阳、西安地区普遍流行,西汉早期仍继续沿用。与西安南郊邮电学院秦墓比较,此A型墓仍基本保留着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的特征,但墓室变长变宽。邮电学院此类墓绝大多数有放置器物的小龛。而A型墓有小龛的仅为两座。墓室所以变长变宽,应与不挖小龛放置器物有关。A型墓葬形制与《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同类型墓比较,墓道普遍变窄小,墓室变宽敞。因此这批A型墓的相对年代应晚于邮电学院同类墓葬,早于《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中同类墓葬。
尽管A型墓墓葬形制较多的保留着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同类墓葬形制的特征,但出土器物从总体风格上看,明显不同于西安、咸阳地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的器物风格,最为显著的如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普遍出现的夹砂陶釜、陶盂、陶壶、壶形罐在该批A型墓中未发现。A型墓出土器物多具有西汉早期墓出土器物的风格,如施有彩绘的陶器比较多,陶鼎形体多近似鸭蛋形,陶钫、陶甑、陶灶及置于陶灶上的小陶甑、小陶釜均为西汉早期墓葬中常见器物。A型墓所出蒜头壶、腹部下垂的特点与世家星城二期墓所出的蒜头壶近似,此二期即西汉早期。虽然A型墓所出器物从总体风格上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器物风格相同,但有些器物即不同于西汉早期的特点,也不同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的特点,如B型盒整体上显窄高,肩部大于腹部,弧壁线条流畅,多数顶部上凸,改变了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弧壁显折的现象,与《西安龙首原汉墓》中A型Ⅱ式盒相似,但弧壁近底处内弧现象不明显,底径较大。有的器物在秦末至西汉早期墓中均有出现,如A型陶缶与世家星城一期墓中的Ⅰ式、Ⅱ式,临潼上焦村M18出土的一件陶缶相似,B、C型陶缶与世家星城二期墓中的Ⅲ式陶缶相似,世家一期为秦统一时期,上焦村墓葬为秦末,世家二期为西汉早期。再如陶囷与上焦村墓葬所出陶囷相同,在世家星城二期墓中也有出土。大罐与上焦村墓中所出的Ⅰ式罐同,在《西安龙首原
B型墓中M1墓葬形制与《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M170相同。M2为特宽的长斜坡墓道,接近墓室口处墓道底为平底,形制较特殊。B型墓明显带有竖穴墓道向长斜坡墓道演变的痕迹。B型墓在秦末已出现,如临潼上焦村秦墓M12、M1、M18与此批B型墓有许多相似之处1〇1。但出土的B型盒已从战国晚期的折腹变为弧腹,陶壶为西汉墓中的典型器物。M1、M2各出B、C型铜镜1件,为西汉早期新出现的铜镜形式,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看,两座B型墓均为西汉早期墓,时代应晚于A型墓。
总之,该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秦文化向汉文化的过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发掘:王久刚程林泉闫松林潘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