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匠心守护,让古建筑传承城市文脉

2021-11-24

当初冬的阳光照在北京中轴线上修缮一新的正阳门箭楼上时,在“国门”首都机场附近的一处院落里,几座最早至唐代时期的古老建筑,也被用楠木以模型完成了精细还原。作为建筑人,几十年来,他们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成了多个标志性的新建筑,但也看着承载着城市文脉的古建筑不断老化,甚至不可修复。保护古建筑,保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化,就成了北京建工集团一直承担的使命。

“我们有一句话:一条长安街,半部建工史。北京建工集团作为首都建设的中坚力量,承建了北京市绝大多数标志性工程。”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张传成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建筑群落保护中,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古建工程分公司团队完成了近百项修缮任务,是北京建工“宫墙红”中的基础色。

古建公司,我们在中国修、建“城市文物”

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古建工程分公司创立于1992年。古建工程分公司经理李万博介绍,古建工程分公司2004年获得国家文物局首批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是一支集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油漆彩绘和中式古典装饰装修、可移动文物保养修复于一体的工程施工企业。

古建工程分公司经理李万博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蒙摄

中国的古代建筑,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信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成就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古建工程分公司成立近三十年来,承担了北京相当比重的古建筑修缮工程,特别是在北京中轴线上完成了如故宫神武门修缮、慈宁宫和宁寿宫修缮、端门北广场改造,包括正阳门箭楼修缮工程等,以“万万无一失”和“精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将传统工匠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走出了专业化道路。

此外,古建工程分公司还积极“走出去”,学习国外著名历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理念。近几年,成功地完成了华为在广东、北京园区的特色建筑施工项目。古建工程分公司还注重科研与施工相结合,每个项目设立科技发展基金,鼓励项目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仿古建筑胶溶性地仗施工法曾获得北京市级工法。

匠人匠心,方寸之间传承古建筑魅力

在今年服贸会上,北京建工将建造于北宋时期熙宁年间的山西著名古刹开化寺大雄宝殿的楠木模型在展区展出,模型按照1:20的比例制作,整体造型深厚大气,做工精美,每一处细节都遵从原建筑形制,门可开合,窗可透光。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连连称奇,成为北京建工展区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个特殊展品。

古建工程分公司经理李万博介绍古建模型。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蒙摄

李万博介绍,古建模型制作是一个考验功底的工种,它需要师傅有着多年的木工木匠经验,慢慢的将建筑学、结构力学等多学科融会贯通,将这些实际操作的经验搬到工作室里,在大量详实的勘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比例缩小,将实景原封不动地复原。

在服贸会上展出的开化寺大雄宝殿楠木模型,是古建工程分公司近年来完成 的130多个具有重要文化地标意义的古建筑木质模型之一。他们也以建筑人的工匠精神,“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古建的造型和结构,真实反映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与魅力

古建工程公司师傅正在制作古建模型。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蒙摄

开化寺大雄宝殿楠木模型,是常年在故宫参与修缮的木工师傅团队,耗时近三个月完成的。一块块小木料,经过他们的精雕细琢,专业构建,就变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微缩古建筑模型。他们和木头打交道三十多年,从木工学徒到在故宫参与建筑修缮,从事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大木头”的活儿,后来开始由大转小的木工精细活。多年来,团队参与制作的一百多个古建木模型作品,每座的构造都印在的脑海里,从屋檐翼角到梁柱窗棂,一遇到“难处 ”,师傅们能琢磨整晚不睡觉。但只要一看到完成的古建筑模型,尤其是看到更多人喜欢它们,大家就感觉所付出的心血都值了。

守护古建筑,让更多人爱它承载的中华文化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建筑,也是中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新建筑不断涌现,古建筑不断老去,并逐渐消失,留住它们是北京建工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今年服贸会上,我们把古建模型带到了展会现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建筑文化和北京建工人的技艺和情怀。”北京建工智能建造中心副主任杨震卿认为,在多年的古建修缮的工作中,北京建工一直在探索传统与数字化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建工人更能切身体会到历史与现在的对话,过去与未来的畅想。

古建筑数字测绘。北京建工集团供图

古建筑模型。北京建工集团供图

师傅正在制作古建模型。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蒙摄

中国古建筑中那些飞檐、大柱、窗棱,常常令模型制作师傅们陶醉,使他更加的热爱这些凝固的“历史宝藏”。中国有博大精深的建筑史,每一栋古建筑背后都有一个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特色。用模型把古建筑留下来,是一份保护文化的责任,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每每看着自己和伙伴们一起完成的古建模型,师傅们就在想,要是能让它们走进博物馆、学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该有多好呀!

谈到技艺传承的话题时,模型制作团队的师傅们不无忧虑地说,现在生活节奏快,古建修缮特别是古建模型制作更不会受到年轻人的关注,这是个坐着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活,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古建筑,并喜欢上古建筑。让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希望国家能多重视古建筑行业人才的培养。

李万博表示,是什么支撑这些老师傅们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把它归结为情怀,通俗一点就是热爱。成为他们骨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一个事业的热爱,更是对古建筑的一种执着。

“近年来,古建工程分公司探索教学、科研、施工融合发展。公司与江苏建院等高校深度合作,联合定向培养人才,接收优秀毕业生三十余人,接受五人次教师挂职锻炼,承接古建专业一百余人次学生岗前实习,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李万博介绍,在管理上古建工程分公司注重品牌形象和团队建设,摒弃盲目化发展和世俗商业化的观念,科学、有序推进,让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充实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源泉。

古建专业,是一个特色专业,小众领域。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更是小众中的“冷门专业”,但它不仅为众多尚存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提供了参照和遵循的依据,还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个特别值得做的事业。李万博也坦言,一个小众行业,要让人了解并热爱,他们作为企业在努力,也希望更多社会力量来关注古建筑保护这个事业,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中国工匠精神而努力。(中国经济网记者周宇宁 王俊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