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5000年前古人也吃螺蛳?
●
“这个节目深得我心。”
“高大上的节目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啊!特别喜欢这个舞台!智能科技,期待这样的节目多多益善!”
“上古先民666!”
11月20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摄制的国内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正式登陆CCTV-1晚间黄金档。首期节目播出后即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能多一些这种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
《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聚焦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带领观众走进临水而居、夹河筑城的神秘古城,领略五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水利工程、精美玉器等。
节目一开始,就是几位嘉宾置身于此的画面,空中还悬浮着玉琮等良渚玉器。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场景,这是节目组利用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为观众打造的“视+听+触”沉浸式模拟考古遗址场景。
“喜欢这样的舞台,有科技,有艺术,有文化,有涵养。”
场景一出,大家直呼“眼前一亮”!
让观众陶醉的仅仅是现代化的技术吗?当然不止。
节目模拟重现了良渚遗址发现八十多年以来出土随葬玉器最多的反山墓地场景,并在模拟场景中重现了玉琮的文物发掘过程,还原了凝聚中国考古人智慧的“悬空操作法”。
在穿越过现场设置的时空之门后,观众们仿佛真的被带到了反山墓地的发掘现场。
短短几分钟,就让观众的期待值“拉满”:“已经开始期待中华文化,不知道会有什么令人震撼的古文物呢?”
节目组也没有令人失望。在节目播出后迅速冲上热搜的“古代玉雕1毫米刻五六条纹路”话题,让观众纷纷感慨于先人强大的技艺,大家表示要为古人的智慧献上自己的“膝盖”。
在现场,主持人为大家展示了热搜中那件玉雕的1:1打印件,只见在一张仅有4×3厘米大小、可以轻易卡在两个指尖的卡纸上,神徽图案栩栩如生。
“这是五千年前的玉器,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吗?”主持人的疑问也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这枚神徽代表了良渚制玉工艺里面最高端的一种技术,堪称史前的微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想象在良渚那个时代,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电工具,想要刻出一条直线,需要工匠不停地重复、一段一段慢慢地凑成一条线,并且还要在1毫米之中,排列进五六条线,足以显示当时工作之复杂、技艺之精湛。
为了让观众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节目现场邀请了玉器雕刻师来尝试挑战这一“高难度任务”。经验丰富的玉雕师傅直言,现在很难做到用古人的方式雕刻出同等大小的玉器。
“中华文明带来的震撼!”
“看到实际比例后就只剩佩服了。”
古代技艺让人惊艳,同样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还有节目组的精心设计。在节目播出的一个半小时内,有故事、有专业讲解,节目还别出心裁,以写意舞蹈展现良渚工匠手作玉器的过程,以沉浸式表演再现良渚先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让观众感受到其中流动的文化魅力。
在讲到良渚人的饮食文化时,现场展示的一盘螺蛳再次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成长的中国人按捺不住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5000年前古人也吃螺蛳”这一话题同样迅速冲上热搜。
在认真看过专家的讲解后,网友们调侃要为古人吃螺蛳的方法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人表示,“美食智慧博大精深”“看完想要来一盘螺蛳”!
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全程高能。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的播出,也是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时刻。
因为正是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勇敢地探索未知,才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点一点展露在大家眼前。
中国农业银行继连续独家冠名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后,再次独家冠名《中国考古大会》,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也让大家看到了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正如学者陈之藩在他《剑河倒影》一书中曾经提到过的:“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多少年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中华民族鲜明的特点、彪炳千秋的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离不开各行各业、也离不开每个人的支持。
俯拾先人留下的点滴印迹,仰望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俯仰之间,金融的助力,让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以更多方式和更多渠道被大家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