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学思】品读齐白石笔下的虾

2021-11-27

齐白石(1864—1957),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作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之一,在诗、书、画、印方面皆有杰出的贡献。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县,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被评为“人民艺术家”,其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中国观众所喜爱,而且也有颇多海外知音。

游鱼、小虾、螃蟹……白石山人百画不厌。为何不厌?白石山人曾在一幅《鱼虾图》的题跋中写道:“借山吟馆主者画此小幅时有友至,笑曰:‘君何独喜鱼虾?’答曰:‘吾之侣也,何得厌?’友复欲求赠,吾未之与。白石记。”一问一答,也是自问自答。与鱼虾水族相伴,鱼、虾、画、人,各得其乐、各得自在,确实不会厌烦吧。白石山人是20世纪的林逋。

齐白石 虾图轴 纸本水墨

68.4cm×34.5cm 故宫博物院藏

鱼、虾、蟹之类,虽然并不是什么关乎历史、关乎生计的重要题材,但是白石山人却十分看重。为求一形,数易其稿。写生观察、揣摩端详;借鉴诸家、择善从之,百转千回之下才有似与不似的自家心法。画鱼、画虾或是画螃蟹,这并不重要,参于造化,得其心源。白石山人笔下的鱼虾不在于形似,他念念不忘的是“归梦看池鱼”。回不去的家乡,逃不出的樊笼,梦中看鱼只能见于纸端,悠然的鱼虾才是白石山人的向往。众人画鱼细琢磨,白石画鱼如对晤。皆是草间偷活,何分彼此?笔墨造化,自然而然。读白石山人和他笔下的鱼虾,就像是听两个老朋友之间的闲谈。

白石山人的一生大概特别符合人们对于一位中国画家的想象,不仅因为样子道骨仙风,而且有着传奇的身世:出生贫农,木匠谋生,为人赏识,习文从艺,辗转逃难,衰年变法,最终声名远播。这样的过往,品茶时谈一谈觉得有趣,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其中的凶险吧?白石山人的一生被一再演绎,故事太多也不好,遮蔽了他的作品。幸在白石山人的画作就是他的人生,有时比口述更加真实贴切,通过他的画作看他的人生更能体会时间的价值。

齐白石 鱼群图轴 纸本水墨

100cm×34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有齐白石的一幅《鱼群图》,这幅立轴上有齐白石常画的五条鱼,都很有齐白石的个性。题跋写道:“予之画动物,人谓太不似,予自谓过于似,二者孰是非也?白石。”今人再赏画,确实形象与真鱼相较遥远,然而笔墨气象却出神入化。“似与不似”常被引用。艺术形象不仅在于描摹对象,更是一种提炼。从齐白石的诸多鱼虾的画稿之中可以看到这辛苦的过程。在另一幅小鱼的画稿之中,对每条鱼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使画面气韵流畅。他画青蛙,会反复琢磨青蛙的形态。即使是画田螺,齐白石也会反复起草。齐白石画虾,多用水墨画法,极少染色,可是他的虾墨分五色、生意盎然,这离不开他对艺术形象的揣摩和对笔墨的运用。胡佩衡在《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中就详细记录了齐白石画虾的发展过程。

齐白石 鱼虾图轴 纸本水墨

78.3cm×26.3cm 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最初临摹前人鱼虾,50余岁时候,他已经卓有建树,能画群虾,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上题道:“即朱雪个画虾,不见有此古拙。”齐白石此时画虾已经颇有个性笔路,然而66岁时他的画虾技艺更进一步,不仅笔墨变化更加生动,而且虾坚硬的外壳也有表现,长臂钳以三节分出,后腿由十只减少为八只,虾的形象已经非常完整了。然而齐白石没有止步于此,他68岁时将虾的腿由八只减少至六只,而且在头胸部加了一笔浓墨。他认为对虾写生七八年,这一笔是十分成功的,这一笔不仅加重了分量,而且表现了白虾的透明躯干。70岁以后,他画虾已经定型,而在笔墨上精益求精。胡佩衡写道:“(齐白石)八十岁以后的虾,才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得来不易,三番五次地改变,把虾的次要部分的删除和重要特征的夸张,使得虾的形象更突出了,也感觉更精彩了。从白石老人画虾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达到这样的‘妙’处,正如老人所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齐白石以鱼虾见笔墨的另一个方面,是将书法意趣融于绘画之中。他有一幅作品名《鱼虾负剑图》,就是将自己的书法笔意融入鱼虾之中,这也属于“书画同源”派了。

齐白石 鱼虾负剑图轴 纸本水墨

134.5cm×33cm 北京画院藏

中国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笔墨的锤炼,然而,当真正落墨之时既有画家的经验,也需要凭借天意,偶然在作品的创作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白石老人所说“腕底有鬼神”。在一幅《螃蟹图》上,白石题跋:“作画能到好未必好也,要无心为好而能好,则他人不能为也。”无论师承还是笔路,最终能达到形神兼备、羚羊挂角的高度才是艺术家最终的追求,或许这也可以看作“似与不似”诸多解释中的一种吧。■

(本文节选自“跟着艺术大师”系列丛书《跟着齐白石去捕鱼虾》,刘峥主编,周蓉著,故宫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来源/中国美术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