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画家,生平坎坷,陈崇光山水画欣赏
陈崇光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清末画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在著述中提到过他,对他的才华表示钦佩,对他的遭遇表达惋惜。陈崇光出身寒门,家中长辈都是手艺人。他的父亲和伯父都会画画,让陈崇光从小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青年时为了谋生,曾流落异乡,靠手艺养活自己。陈崇光可以在烟袋杆上刻画精美纹饰,于是遇到了名师。在老师的培养下,他完成了手艺人到画家的身份转换。
这段手艺人的经历对陈崇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排斥民间绘画形式。他画山水除了喜欢增加故事线索,还喜欢在色彩上赋予作品通俗美感。哪怕有人觉得用色浮夸,他也坚持自己的理念。事实上,他画山水喜欢色墨并重,色彩的确过于丰富,不太符合清末的审美情趣。如果他能活到20世纪,就会发现海派山水的审美情趣正向此方向靠拢。
《听松》,竟然真的有一个人在倾听。直白、直接,原本是绘画中的忌讳。陈崇光没有在意这些,他把重点放到了时空构建方面。时间和空间如何表现,一直是创作难点。陈崇光抛开高深的画论,把专注力放到了锤炼技法上。技法扎实,哪怕画意差点意思也无伤大雅。《听松》在他的笔下,被还原为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真实的生活,远比虚假的臆造动人。
陈崇光的有些作品,很像插图。比如他画过一幅《钟进士移居图》,描绘了钟馗搬家的故事。从画面内容上看,人物与山水同等重要,甚至有了人的参与,让山水成了陪衬。
《钟进士移居图》在内容上具有民间绘画的属性,在设色上也借用了一系列鲜明醒目的色彩。黄、赭石、暗红,整体色系不会和墨色冲突,对于色彩的理解他比很多画家强。
描绘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拉近作品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陈崇光来自社会底层,艺术创作让他改变了人生。他在潜意识中希望,他也能影响改变其他人。于是,他画完钟馗,又画了吴刚。画完地上的神仙,又画天上的神仙。他希望让人们看到绘画中的亲和度,希望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陈崇光曾经在南京效力太平军,负责管理书画作品。这是他一生中最自在的一段时光,大量珍贵书画作品在他眼前闪过,他的技艺随之突破。
陈崇光在这一时期的作品,看上去古雅内敛,有了几分沉稳厚重的感觉。哪怕笔墨还有雕琢的痕迹,也不影响天然情趣。荒寒旷远,烟霞弥散,层岩叠嶂,各种风格的山水画风都能驾驭。他仿黄公望、仿倪瓒,弱化笔墨特征,强调风情韵致。观赏之后,颇有新奇美感。
陈崇光年届五旬的时候,人生遇到大变故。他的妻子病逝,他因悲伤过度得了“狂病”。此后,他变得疯疯癫癫,一步步走入穷困潦倒的窘境。从画坛名家到尘垢满身,陈崇光在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失去了创作能力。
人生的坎坷,摧毁了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生不逢时也罢,命运多舛也罢,陈崇光的古秀笔墨就此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