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科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成果超预期
颁奖典礼现场。(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赵竹青 沙迪)8月26日,历时5个月的首届中科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在北京迎来收官之战。来自北京大学的“榴莲牛奶”战队揽获基础算法赛道三个赛题的特等奖,成为全场最大赢家。
并行计算,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摩尔定律”面临终结,通用处理器固有的低效率和缩放比定律,使其较难实现显著的性能改进,并行计算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本届大奖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科院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协办,中科曙光等单位战略支持。开赛以来吸引了全国200多个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601名选手、近500支战队参赛,取得的成果远超预期。
据统计,本届“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共产出了近百项创新应用的移植、优化成果,涉及生命科学、材料模拟、计算化学、物理、天文、气象、海洋、石油、地质等二十几个领域的交叉应用,丰富了应用生态,同时算法的优化大幅提升了计算性能,提高了并行效率和运算精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此次大赛产出的成果远超预期,孵化出众多优秀的软件及应用,切实推动一批基础软件及重要应用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比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参赛战队提交了采用自主研发的颗粒两相流直接数值模拟软件PFlows,其拥有大规模计算能力,可对十亿以上的网格加百万以上的颗粒系统进行计算。在世界领先的曙光先进计算平台的助力下,该软件取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软件著作权登记,是目前该领域最先进的几款软件之一,可广泛用于能源、化工、水利、医药、生物、环境等众多领域。
一支来自兰州大学的参赛战队提交的应用项目,通过一款自主研发软件“MolAICal”,使用国产先进计算平台提出了一种应用设计方案,显示了并行计算可以缩短抗新冠病毒(COVID-19)药物的研制周期,其成果已被国际生物信息学顶级期刊《生物信息学简报》接收。
李国杰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受访者供图)
大奖赛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通过视频致辞指出,并行计算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计算机从业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好的算法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甚至带动一个产业,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从事并行计算的科研和技术攻关。
大奖赛评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迟学斌表示,目前,我国在并行计算的硬件发展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行列,但在这些并行计算系统的应用及软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科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的举办非常必要,将为我国并行计算软件与应用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第二届中科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将于明年举办,希望通过大奖赛的持续举办,凝聚起产业界、学术界、大规模并行计算用户等各方力量,让更多交叉学科人才崭露头角,共同为中国先进计算技术产业补齐应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