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年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2020-09-13

2019年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呈现出紧跟互联网发展,贴合大学生特点,及呈现细分化趋势等方面的特征。

要加强案例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典型的应用学科,其应用研究要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而非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需要在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化研究。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2019年,在"网络强国"战略总体部署下,面向"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培育中国好网民"等重大命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实践基础上持续深化、向前发展,形成了若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聚焦了若干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研究热点,有力地推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年度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紧跟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空间和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今,互联网已发展到Web3.0大互联时代,互联网应用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Web2.0时代的博客、社区,发展到Web3.0时代的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快速而直接的运用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Web3.0+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阶段。

2019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度关注、紧密契合Web3.0时代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在分析把握"大智移云"技术本质、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大智移云"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场景,总结了"大智移云"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展望了"大智移云"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就"大智移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路径、模式做了各有侧重、颇具见地的探讨,打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明确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重点,有力地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Web1.0+思想政治教育"、"Web2.0+思想政治教育"向"Web3.0+思想政治教育"跃升,有力地推动了"大智移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忙不迭地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仍还存在,"理论滞后于技术实践的情况比较普遍,真正意义上理论引领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1],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贴合大学生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关联点在"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从较强虚拟性向较强现实性转化的趋势","互联网成为人类存在并延伸的真实社会空间,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共生共荣,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适应人类生存方式转变客观要求的历史必然"。[2]

2019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持续关注"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深入剖析互联网社会下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新样态、新关系、新规律,包括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交互作用下大学生思想建构的特点规律,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场域切换间大学生行为模式的特点规律,以及大学生的思想与大学生的现实行为的矛盾关系,大学生的思想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矛盾关系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特点,也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了解大学生、了解真实的大学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相关研究工作的展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精准靶向、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亲和力、实效性的提升。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细分化趋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其在外延上已经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互联网的外延甚至二者外延之和,覆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网络思政产品、网络话语体系、网络文化涵养、网络传播创新、网络舆情管理、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环境治理、网络生态培育等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集"、"课题群"。回瞻20年来发展历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在"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的双模并进中向前发展的,"横向拓展"速度大于"纵向深化"速度,"横向拓展"成果多于"纵向深化"成果。

2019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鲜明地呈现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从研究成果检索结果看,一方面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概念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持续减少,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网络文化""网络话语""网络舆情""网络平台""大数据""智能化"等相关概念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持续增加,各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都生产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各有侧重、自成体系而又紧密联系、相互关联,在横向上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在纵向上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度,展现了"分"与"合"辩证统一的研究图景。因此,2019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整理,"不仅要按研究题目查找,也要按相关关键词搜索;不仅要查找思政学科领域,还要关注相关学科内容",[3]如此才能窥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貌,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脉络,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展望

(一)进一步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分支学科,禀赋着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特质,承担着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使命,构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推动理论建设的学科化,构建相对完善的方法体系以推动实践发展的科学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面向互联网新环境,面向原住民新特点,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比较多,学界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增拔研究高度,扩展研究广度,掘进研究深度,构建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党和国家网络强国建设导向、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学生成长发展导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学科,其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探索和学科化发展。今后一个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阐释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实践、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思维等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揭示互联网时代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网络社会的运行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基本原理问题,[4]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其次,要加强学科交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天生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工作始终是在与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发展的。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有的交叉研究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体展开的,是单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交叉研究,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还很鲜见,这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难题的破解、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生产,亟待综合采取政策设计、平台规划、项目立项、团队建设等措施予以破解。再次,要加强案例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典型的应用学科,其应用研究要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而非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今后一个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聚焦内容开发、平台建设、智能应用、融合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成功案例"望闻问切"、深度分析,总结凝练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体系,生产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用的应用研究成果,提供涵盖宏观指导、中观规划、微观操作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当前,在推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格局的大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一个基本方向是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间的深度融合--整合线上线下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渠道、载体、平台,构建一个一体化、多形态、多落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仍可以是独立运行的,有其特定的场景、内容、对象、方法,有其特殊性、侧重点和适用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又应当是紧密衔接的,相互之间同气相应、同声相和、同频共振,协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长期以来,融合发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道大题、难题,而今互联网以其开放、联通、便捷、交互、共享等特征,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课下"两张皮"、网上网下"两条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可能。现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先"借道"互联网、后"分发"各渠道的发展模式初现端倪,这将最终导引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实现汇流汇聚、集中集成。可以预见和期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其发展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奠定基础、搭建框架、铺设路径。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对融合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刻阐述,对融合发展路径做出了周密部署--军民融合、城乡融合、三产融合、文旅融合、媒体融合……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思想理念指导和方法路径借鉴。融合发展,"融"是核心,"合"是路径,"发展"是目标。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全要素、多领域融合,体制机制调整,管理流程再造,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首先,要推进教育体制变革,打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工作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间"各拉一支队伍"、"各干一摊子事"的部门藩篱,在体制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从"独立并存"走向"融合共生";其次,要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人才、信息、理论、技术、平台、渠道等资源,共同实施课程教案、活动项目、文创作品开发建设,并根据教育场景、资源特质、对象特征在不同渠道针对性、差异化进行投放;再次,要推进教育过程互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彼此嵌入、良性互动,比如,在网上可以以MOOC、SPOC等形式嵌入思政课元素,在课上可以以微课程、微视频等形式嵌入互联网资源,在课下可以以课上课下联动、线下线上交互等形式提升质量效果等。

(三)进一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而制定的纲领和原则,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起着顶层设计、总体规划、部署任务、明确重点、完善体系、建立机制、落实保障、加强领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的程度、推进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以及资源的密度。2000年以来,党中央、教育部把握科学性、有用性、阶段性原则,回应时代声音,强化问题意识,注重学理转化,分阶段、有重点地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阶梯式"的政策序列,以党中央权威、国家意志强有力地推进和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巩固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丰富了网上思想文化供给,壮大了网上主流价值声音,为高校和谐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有利的网络环境和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与供给,相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力度上仍显偏弱、保守,相比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迭代在速度上仍显偏慢、滞后,相比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在准度上仍显偏低、模糊。特别是从当前阶段网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Web3.0大互联时代技术革新的颠覆性以及"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深刻性来看,政策设计与供给所存在的力度偏弱、速度偏慢、准度偏低的问题尤显突出。

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政策供给、用好政策杠杆,是今后一个阶段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加快政策创新,适应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的特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着眼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采用"小步快跑"的政策创新模式,加快推出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敢于试点、敢于试错,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先机。其次,要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树好"风向标"、用好"指挥棒",把握好"一般指标"与"关键指标"间的关系,处理好"培育成果"与"培养队伍"间的关系,解决好"事业发展"与"人的发展"间的关系,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重点突破,切实推动若干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的攻克。再次,要强化基础建设,梳理聚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比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目录建设管理、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团队等,站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高度,以政府力量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打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登蕓.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向深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

[2]邓宇,王立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3]冯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设计和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02).

[4]冯刚,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

文章选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9)》

团结出版社2020年版

熊钰,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