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批评姿态的回归4

2020-09-15

因以对“毛评本”“李评本”等经典版本的校理工作为起点,沈先生充分吸收传统评点的优秀经验,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回归传统的批评姿态。基于现代学术教养,当代学院派批评者大多习惯“站开一定距离”去观察文本,态度审慎,目光冷峻,尽力消弭情感色彩,又操着一口标准的学术“官话”,这些正是导致学院派评点曲高和寡的主要原因。传统评点者则更多以作品之理想读者的姿态出现,他们不是原著的“解读终端”,而是“辐射中点”,以个体智慧品读文本、玩味文字,语言风格鲜明而亲切,易为更多读者所接受。沈先生所选择的正是这样一种批评姿态。

无论总评、夹评、尾评,字里行间,我们总能感受到沈先生对《三国》的由衷喜爱。这番对作品的深情,使其话语风格较一般“外科手术”式的批评更为明快、热烈。如第26回评关羽挂印封金:“真可谓富贵不能淫,风骨传千秋!”第104回评诸葛亮归天:“一代英杰溘然长逝,万众共悼,天地同悲!”,等等。这些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言语,在许多当代评点者的批评实践中,往往被规避或稀释,但在传统评点话语中俯拾即是,它能够反映评点者的真性情,便于塑造其“理想读者”的生动形象,拉近与真实读者的距离,带动后者情绪。从“导读”的角度讲,其实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此基础上,“沈评”更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的讨论。尤其总评、尾评,沈先生出入文史之间,既对相关历史事件、人物事迹进行详细考述,又讲明作者进行艺术化处理的各种细节,引导读者去理解罗贯中在“羽翼信史”的创作实践中所面临的叙事困境,及其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尝试。从情节设置到人物塑造,以至笔法细节,“沈评”一一为读者点出,且评论精道。如第78回总评论曹操艺术形象的三个价值层面、第98回总评论罗贯中战争书写的轻灵笔触等,既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三国演义》全新的艺术世界,也给后学以无限启迪。

总而言之,《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一书有机结合了沈伯俊《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最主要方面,是在经其本人校理而成的当代“善本”基础之上的思想艺术发掘。沈先生充分借鉴古典批评的优秀经验,回归传统批评姿态,形象亲切,风格鲜明,又不失学术品位。该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三国演义》学术史,更在于《三国演义》传播史;不限于学界,更可拓展至公共阅读领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该书会成为助力实现《三国演义》当代经典化的最为重要的一部评点本。

责任编辑:付丹丹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