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背后的人生轨迹4

2020-10-09

学界公认的是,侯仁之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代表性论述是《“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1950年)与《历史地理学刍议》(1962年)。但全面看起来,侯仁之发表在《益世报》上的那篇译文,是他第一次以最正规的学术语言,触及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问题,首次自觉、直接地传达了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前沿思想。只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内,政治形势激变,学界纷攘,人们尚无暇认真顾及这类理论问题。

侯仁之对于思想理论问题是敏感的、重视的,但他绝不是理论的空谈者。他扎实的地理学实践是人人皆知的,而这种实践精神同样开拓出学术的新天地。这一点以他的中国西北沙区历史地理研究为代表。本卷刊载的《积极参加改造沙漠的伟大事业》(在1958年10月底国务院于呼和浩特组织召开的“西北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上的发言),可以说是侯仁之开展沙区(漠)历史地理研究的第一篇宣言。沙区历史地理研究,兼具国家环境治理的社会服务与学术前沿开拓的双重意义。从1960年开始,侯仁之多次深入西北沙漠及干旱地区,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揭示出多个地区沙漠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规律,为治沙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提及的是,在沙漠地区历史地理考察研究中,侯仁之有意邀请考古学家同行,开辟出一条田野考察的新方法。许多人在文物考古类杂志上读到侯仁之与考古学家俞伟超联合署名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顿觉十分新颖。这种跨学科、关注环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广阔前景已经得到了随后学术发展的充分证明。

责任编辑:付丹丹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