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穿五层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痣,古代纱衣如此清凉?细数古人的降暑策略

2020-05-1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五月艳阳天猝不及防闯入,我们便跌入了盛夏。又到一年中依靠空调、西瓜和wifi续命的季节,左手西瓜、右手冰棍,好不惬意。然而想想,古代的人既没有风扇,也没有空调,怎么度过这炎炎夏日呢?难道就只能依靠“心静自然凉”,佛系度过充满激情的盛夏吗?

其实不然,古人的智慧超乎我们的想象,古人的精致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今天就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到古代,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消暑的。

凉屋——幸有一屋可纳凉

每到盛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这天太热了,离开空调房一刻都受不了。”那么古人没有空调房,又无法像少数的王公贵族一样前往避暑山庄,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难道只凭“熬”吗?自然不是,他们有自己的“空调房”——“凉屋”。

傍水而建的“凉屋”

凉屋,始于唐代,发展于明代,顾名思义,是一种供人消暑的屋子。“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这样屋子借助自然水汽和微风慢慢凉爽。让我们想象一下,炎炎夏日,坐在凉屋中藤椅上,手上摇着扇子,周围徐徐凉气环绕,眼前是一席水帘,既凉爽舒适,又赏心悦目,这才是夏天的感觉啊!

古代“凉屋结构图”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人在房子中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便有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由此可见,明代人在顺应和利用自然中独具智慧,这样的“凉屋”,设计合理,天然环保,就是放在今天也毫不逊色。

海天云蒸,建有一间凉屋,摇扇子睡藤子,夏天也格外值得期待。

冰食——入喉一口解酷暑

我们小时候捧着冰棍时,总会感慨古人不够幸运,没能享受在夏天享受冰棍,因为当时他们没有冰箱。然而,古人没有冰箱就会错过冰食吗?你太低估古人了,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古人看来,办法总比问题多。

时光倒退三千年,来到周朝,我们可以看见冰箱的“祖师爷”——“冰鉴”。

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这个“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如此可以达到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一旦有了冰鉴,“冷饮”也不足为奇了。但有一个问题:冰从何而来呢?原来在冬日时,人们就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周朝还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他们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冰买卖更是活跃,也促进了冰食的发展和普及。

古代冰箱“冰鉴”

到了宋代,冰食冷饮有了新的突破,花式繁多,单是看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我们就感觉到一波夏天的气息袭来:沈香水、荔枝膏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光听这些名字都沁人心脾。

到了元代,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一种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的冰饮。到清代,藏冰业的十分发达,清宫剧《延禧攻略》中璎珞便制造了一个冰盒来放水果,当时民间冰食已经发展到“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的程度,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花样翻新的冰镇饮料、美食叫卖,小贩们的叫声就是在夜间也此起彼伏。

烈日炎炎,吃上一口冰食,喝上一口冰饮,“透心凉、心飞扬”的畅爽古今同感。

古代冰箱“冰鉴”

凉器——寻得一物得清凉

今天每到夏天,我们就会到网上搜罗“消暑神器”,这些大多借助了高科技,古人自然享受不到,可是如果你认为他们只有一把竹扇子摇啊摇,那就实在是低估了古人的创造力了。

夏天时,我们时常揣一个冰袋,而古人也有他们的取凉的器具——“竹夫人”。

这是一种用竹蔑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它的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抱着入眠非常惬意,这也难怪《红楼梦》打趣说它造成了“恩爱夫妻不到冬”的景象。确实,炎炎盛夏,竹篾生出的沁凉能将汗意一点点褪去,抱着“竹夫人”入睡才是首选。从平民人家到富贵之家,人人都是它的铁粉,讲究一些的人家,还会在“竹夫人”中间搁些薄荷、栀子花、茉莉花等香草,清凉又安眠。

竹夫人

此外,瓷枕头也是古人夏天入睡必备解暑神器之一。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内部中空,四周能通风透气,于是成了纳凉极佳的寝具,清朝乾隆皇帝便曾对瓷枕赋诗夸赞:“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

解暑神器-瓷枕头

另外,古人在衣服上也会花心思,我们往往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古人穿衣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其实不然,古代人到了夏季,也会换上轻盈的纱衣。

汉代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件仅重49克的素纱禅衣,可谓“薄如蝉翼”。到了大唐,穿纱尤胜,文献中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五层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可见这种纱衣何等清凉。当然,纱衣不入市井,但普通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解暑布——苎麻,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薄而柔软,透气、吸汗,干得快,又比棉布轻,于是渐渐成为古人做夏天衣服的专用布料。

暑气蒸人,古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也解锁了专属他们的“消暑神器”。

古代纱衣

出游——觅得一处消暑气

夏天,我们习惯宅家避暑,但是若一整个夏天窝在家中,那真是亵渎了夏天的朝气,因此,我们会选择外出到林间和河边,古人爱玩,因此夏季出游消暑也不罕见。

古人有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他们夏天尤其爱在自然山水中嬉戏,大人和孩子常在一起游泳、戏水。唐代诗人刘禹锡百年深谙此理,他在近水处纳凉,赋诗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好不清凉惬意。

古人纳凉

北宋词人秦观更喜欢树下纳凉,曾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道出了对夏天的喜爱和消暑的方法。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诗人戴复古也觅得一处阴凉,留诗《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好一句“东园载酒西园醉”,炎炎夏日在院子里,喝酒聊天,好不爽快,古人总能在炎夏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

古人“大树底下好乘凉”

此外,夏日外出垂钓也是消暑的明智之举。《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曾指出,暑天气候炎热,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所以夏天垂钓极佳。唐代胡令能便有一首夏日垂钓的名作《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夏日垂钓

除了垂钓,下棋也能起到静心消暑的作用,在阴凉处,与朋友对弈,何乐不为?宋代赵师秀便杂夏日他约了朋友来下棋,但稍有遗憾,朋友似乎没有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暑气熏蒸,觅到一处阴凉清爽的好去处,这便是夏天的馈赠吧。

古人下棋静心

纵使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古今皆是如此,但是古代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衣食住行,与盛夏达成默契。相比今日,古人度夏,虽不及我们多样,却不比我们逊色,他们的夏天更亲近自然,“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便有一番精致与韵味。

现在大家知道了我们的先人们,在夏日里是如何避暑了吧!

如今,天气也已热了起来,大家在平时在工作生活中,一定需要照顾好自己,多喝水,可以用遮阳伞或者防晒霜,多喝防暑、降温的凉茶,必要的时候,可以买些冰棒冷饮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们过一个清凉开心的夏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